在“定力”与“活力”之间——李章斌《“声”的重构:新诗节奏研究》读札
创始人
2025-11-27 17:01:47
0

(来源:上观新闻)

在热闹非凡的中国当代诗歌批评界,始终不乏充满天赋和活力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然而,在诸多活力十足的学者当中,具有定力的学者却颇为罕见,李章斌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国内青年新诗学者中的佼佼者,李章斌在新诗的形式问题上用力最深。早在十年前,李章斌就出版了《在语言之内航行:论新诗韵律及其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探讨了新诗“内在节奏”的问题,并提出了“非格律韵律”这样颇具创见和启发性的诗学概念。那么这部《“声”的重构:新诗节奏研究》则是他最新的成果,代表着他这十多年来对新诗节奏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拓展。

对于学者而言,“定力”和“活力”是很难兼得的品质。一个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如果是活力十足,往往会给人一种心浮气躁的印象。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学者过于专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却也容易变得枯燥和呆板。从这方面来看,李章斌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存在。作为李章斌最新的著作,这本《“声”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可以和李章斌的学者形象形成“互证”关系。先从这本书中的“定力”说起。这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重探与重估”主要是对前辈学者关于新诗“韵律”和“格律”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梳理和辨析;第二编“呼唤新的理论范式”则是聚焦于“格律”与“韵律”的区别,并根据新诗视觉化的特点提出“非格律韵律”并试图通过讨论新诗的语言“节奏”来思索韵律与意义之间的复杂关联;第三编“杰出的范例”则通过多多、卞之琳、痖弦和昌耀具体诗作的细读,讨论这些诗人各自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贡献。整本书由于这三部分形成了一个具有联动性的结构,每一部分既可以独立成章,又可以和其他部分形成有效的“互文”关系。除了对关于新诗节奏以及韵律方面的理论的深入思考与梳理之外,在对具体诗人作品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李章斌作为一名批评家的“定力”。记得王佐良先生曾经建议诗歌翻译者尽量选择气质与自己相近的诗人。我想王佐良先生的这个建议,也适用于诗歌研究乃至文学研究。对于李章斌而言,他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他也习惯于选择那些和他有着同样“定力”的作者。除了性格之外,这些诗人“定力”往往表现在对诗歌中“音乐感觉”的突破和创新。从研究范围上看,李章斌所聚焦的诗人并不算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诗音乐性作为一种诗歌艺术性的重要维度,不仅被新诗研究者所忽略,同样也被新诗创作者所忽略,以至于在音乐性上有突破的诗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整个新诗趋向于“视觉化”的同时,如何在“节奏”中实现“音乐感觉”?这样的问题不仅考验着新诗创作者,同时也考验着新诗研究者。在这本书中,李章斌给出了颇具学理性的答案。通过对这些诗人诗作的深入分析,李章斌像勘探工人一样发掘出了这些作品中关于形式的“富矿”,并有效地将“富矿”转化为诗学思考的燃料。这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李章斌对于昌耀诗歌“声音”的分析。在此之前,昌耀的诗歌一向被批评界认为缺少“韵律”和“形式感”。然而,李章斌通过对昌耀诗歌中句法的分析,发现昌耀对长句的使用恰恰呈现出“滞涩”的节奏特征,而这种节奏特征具备一种用语言修复“时间”的能力。这样对“时间”的校准使得昌耀诗歌的节奏特征有别于那些为了追求“和谐”的“音乐性”,却在诗艺上颇为懈怠的诗人。从对昌耀的研究可以看出,李章斌的“定力”是建立在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性之上的。

除了“定力”之外,李章斌在学术研究上的“活力”也令人钦佩。胡桑曾经形容李章斌为“穿墙者”,并认为李章斌的诗歌研究既能穿透当下与历史之墙,同时也能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穿透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背后的思维差异之墙。在这部《“声”的重构:新诗节奏研究》当中,李章斌诗歌研究的活力既表现在对“纵的继承”与“横的移植”之间穿梭自如,同时也展现了他打通形式主义批评与社会学批评的雄心。在对于中国上世纪50至70年代诗歌的分析中,李章斌敏锐地觉察出当时主流诗歌创作中对单一化“韵律感”的强调,和当时社会以及文化氛围的高度“同质化”有着密切关联。这种意识将万事万物视为一个有同一节奏和韵律的整体,其背后则是一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式的意识结构。正是在这种意识结构以及其发声方式的影响下,那些主流诗歌的反叛者也有意或者无意继承了这样的意识结构。这样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李章斌作为一名研究者,他的诗歌研究绝没有止于对诗歌文本的形式分析,而是通过形式分析的方式探索诗人创作的动机及其发声方式,并试图测听诗人所在时代的脉搏。除此之外,李章斌的批评活力不仅体现在他宽阔的学术视野以及颇具纵深感的学术判断力,同时也体现在他的文风。虽然李章斌一贯反对“诗人学者”这个标签,但是他的文风却没有因为他强大的学理性而沦为枯燥的“学术八股”,而是保持了一种充沛的诗性活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正如上文所述,李章斌的“活力”源于他的“定力”。这本专著展现出了他平衡自身“定力”与“活力”之间关系的能力。这本书并不是李章斌对于新诗节奏研究的终点,而是他研究的另一个起点。在本书的后记中,李章斌表示已经关注到了新诗的视觉形式(书面形式)所产生的节奏效应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只是目前没有展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本“定力之书”依然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而这本书的“活力”也源于这种“未完成”的状态。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博士)

原标题:《在“定力”与“活力”之间——李章斌《“声”的重构:新诗节奏研究》读札》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傅小平

来源:作者:杜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