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图为农户采收香芋。(郭晓静 摄)“今年香芋长势特别好,最大的一个有六斤重,收购价每斤两块五,比去年还高。”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龙井村兴龙家庭农场的黄绍宁捧着刚挖出来的香芋,笑得合不拢嘴。
他从50亩起步,如今农场规模已扩大到500多亩,光是香芋就种了50亩。黄绍宁算了笔账:平均每亩产值能多出2000元左右,今年总产值预计比去年增加10万元以上。“越种越有奔头!”他语气里满是干劲。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把工业化的思维引入农田,推动香芋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全链协同”,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一颗“小芋头”,真正串起了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规模化种植:从“零星散种”到“连片发展”
平桂香芋种植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过去由于分散经营、标准不一,始终难成气候。2021年,平桂区开始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务等方式入股,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黄绍宁的香芋基地位于沙田镇龙井村,面积从2024年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50亩,他计划明年再扩种到100亩以上。基地平时每天有5名固定工人,农忙时一天要用到二十多人。“不仅荒地用起来了,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干活挣钱。”他说,光是香芋种植这一块,每年就能为当地带来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15万元。
规模上来了,机械化也跟上了脚步。“用播种机种香芋,开沟、施肥、下种、盖膜,一气呵成。机械一天能种20多亩,省工又省力。”贺州山川岩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丽芳说起农机带来的变化,连连称赞。她透露,后续的施肥、浇水、防虫等环节也将借助现代农业设施,实现更高效、更绿色的生产。
目前,平桂区已建成规模化香芋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4万亩,年产量2.22万吨,总产值突破1.1亿元,成为全国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香芋产区之一。
图为香芋加工车间。(陶胜平 摄)图为工人们正在给香芋进行削皮。(陶胜平 摄)产业链延伸:从“鲜芋外销”到“多元加工”
走进贺州市华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对香芋进行清洗、削皮、切块、包装。负责人李木科指着一袋袋速冻油炸香芋角介绍:“这些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平均每个月发货125吨。”
过去,平桂香芋以鲜销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如今,全区已有香芋加工主体1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其中年产能3000—6000吨的龙头企业有6家,日加工量达110吨。
“普通香芋地头价每斤2.5元左右,加工成香芋条能卖到9元,附加值翻了三倍多。”李木科说,公司还通过电商平台,每天发出超过2000个订单。
深加工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更解决了小个头香芋的销路难题。“以前小香芋没人要,只能烂在地里。现在加工成芋圆、芋泥,成了增收的新路子。”羊头镇中红村种植大户卢军锡高兴地说,今年他家里100多亩香芋还没上市,就已被企业预订一空。
政策护航: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
为推动香芋全产业链发展,平桂区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对种植、基础设施、加工生产线、品牌培育等环节给予奖补。近年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超过2000万元。
在政策引导下,社会资本投入活跃。仅2024年,平桂区就撬动社会资本1.1亿元,建立起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体系。
市场拓展方面,平桂区推动香芋产品实现商品化包装、标识化流通、品牌化经营,注册有“芋博士”“芋维康”等品牌,并依托海外仓和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远销至东南亚、欧美市场。贺州市华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建的年产1万吨出口蔬菜加工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另一处香芋加工基地也在加紧建设中,未来将为当地香芋冷链仓储和深加工提供全方位服务。
图为单个净重6斤的“大块头”香芋。(郭晓静 摄)富民效应: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增收”
香芋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家里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我自己又在合作社做田间管理。一年下来,土地流转费加工资,能拿到3万元。”沙田镇龙井村村民李红梅掰着手指算账,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2025年,平桂区香芋全产业链预计带动农民超过5万人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租地、入股、务工、代销等方式,联农带农1886户;加工、运输等环节创造就业岗位1500多个;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90家。
从田间的标准化种植,到工厂的精细化加工,再到市场的品牌化营销,平桂区用工业化理念,把一颗小芋头做成富民大产业。“农业的出路在科技,我们要让更多特色农产品通过智能化转型,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让农民腰包更鼓、乡村更美。”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伟说。这条越来越完整的产业链,正带着芋农们在富“芋”路上,“芋”走“芋”稳,“芋”来“芋”好。(陈洪 陶胜平 李祖彪 )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