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衔“开麦”,科研从实验室走入生活
创始人
2025-11-27 16:33:18
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身体里有一颗人工心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诺奖之后,量子力学研究员被问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中国追风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11月26日,由知乎与科普中国联合打造的“2025知乎科学开放麦:追答案的人”活动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现在不是人躺在吊床上等机器人送咖啡的时代,而是人脑与AI的对决。”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率先开麦。他说,那个被称作“奇点”的时刻或许终将到来。但这位在科研一线耕耘60年的科学家坚信,人脑仍有独特优势,“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跳跃性思维目前的AI还做不到”。

金涌。主办方供图

天文领域的科研人员,将“科研人幽默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搞天文的不是搞天象的,水逆其实是观测者参考系里的投影效应。”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员孙萌以“简谐振动的手”“银河级发缝”“吸积盘大佬”等趣味梗,点燃现场。针对“天文到底有啥用”的质疑,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给出了多维答案:既认可满足人类好奇心的精神价值,也提及Wi-Fi源自射电天文技术副产品的实用例证。

苏镝坷。主办方供图

“别人遇刮风下雨往室内躲,我们偏要往风暴里闯。”有着7年追风经历的苏镝坷以《中国追风者》为题,分享了中国追风群体的神秘面纱。他也在现场呼吁,希望大家多抬头记录天空变化,“一张照片或许就是科研素材”。

如果说科研人的分享是“专业打底”,为整场活动筑牢了知识根基,那么跨界达人则让开放麦的氛围更加鲜活。

脱口秀演员王十七带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全世界最小人工心脏亮相,以“电量不够有时候会不开心,但有时候会一开心——死了”的调侃开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他还分享了AI时代的教学尴尬:当学生用AI指出他的解题错误,还搬出“第二类斯特林数”作为依据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斯特林?我脑子里只有加特林。”

这场独特的开放麦,证明了科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与学术期刊中,还能扎根生活、滋养人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