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身体里有一颗人工心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诺奖之后,量子力学研究员被问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中国追风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11月26日,由知乎与科普中国联合打造的“2025知乎科学开放麦:追答案的人”活动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现在不是人躺在吊床上等机器人送咖啡的时代,而是人脑与AI的对决。”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率先开麦。他说,那个被称作“奇点”的时刻或许终将到来。但这位在科研一线耕耘60年的科学家坚信,人脑仍有独特优势,“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跳跃性思维目前的AI还做不到”。
金涌。主办方供图天文领域的科研人员,将“科研人幽默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搞天文的不是搞天象的,水逆其实是观测者参考系里的投影效应。”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研究员孙萌以“简谐振动的手”“银河级发缝”“吸积盘大佬”等趣味梗,点燃现场。针对“天文到底有啥用”的质疑,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给出了多维答案:既认可满足人类好奇心的精神价值,也提及Wi-Fi源自射电天文技术副产品的实用例证。
苏镝坷。主办方供图“别人遇刮风下雨往室内躲,我们偏要往风暴里闯。”有着7年追风经历的苏镝坷以《中国追风者》为题,分享了中国追风群体的神秘面纱。他也在现场呼吁,希望大家多抬头记录天空变化,“一张照片或许就是科研素材”。
如果说科研人的分享是“专业打底”,为整场活动筑牢了知识根基,那么跨界达人则让开放麦的氛围更加鲜活。
脱口秀演员王十七带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全世界最小人工心脏亮相,以“电量不够有时候会不开心,但有时候会一开心——死了”的调侃开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他还分享了AI时代的教学尴尬:当学生用AI指出他的解题错误,还搬出“第二类斯特林数”作为依据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斯特林?我脑子里只有加特林。”
这场独特的开放麦,证明了科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与学术期刊中,还能扎根生活、滋养人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