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伏头条)
金秋十月,第十届光伏产业大会在上海盛大启幕。本届大会由SNEC组委会、国际能源网、国能能源研究院联合主办,光伏头条、风电头条、储能头条、氢能汇、充换电头条、上海伏勒密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大会期间,中来民生公司运维总监韩小寒分享了题为《“双碳”下半场:让每一座屋顶会“说话”——分布式光伏智慧运维的破局之路》的主题演讲。针对当下分布式光伏普遍面临的运维效率偏低、资产管理难度大、收益难以保障等痛点,他展开了深入分析,并全面介绍了中来应用BU的破局思路——技术架构层构建“智慧运维大脑”。
中来民生公司运维总监 韩小寒分布式光伏面临的现状与痛点:
运维效率、资产管理和收益保障
近年来,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分布式光伏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启能源利用的新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应用。
韩小寒表示,当前分布式光伏运维面临着发电损失严重、传统运维的“不可能三角困境”、数据管理与系统融合挑战等困境。
“一方面,屋顶光伏存在脱管(‘孤儿电站’)、遮挡、线路老化(跳闸)、维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保守估计每年导致高达10-15%的电量损失,影响投资回报,绿色资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传统运维模式面临‘散、慢、贵、险’四大难题。电站分散、响应缓慢、成本高昂(如单户20KW巡检成本超200元),且高空作业风险巨大,难以实现高效管理。此外,设备老化、故障难以实时监测、数据管理局限于监控、预测能力有限。随着光、热、储、充等多能融合系统增多,叠加电力交易市场化,缺乏统一的系统化运维平台,管理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韩小寒表示,分布式光伏传统运维还面临着资产管理、多能融合、电力市场化、资产数据等方面的核心痛点。
“首先,资产管理效率低、成本高、绩效不可控,被动技改和衰减影响效益,还有较高安全风险。其次,多能融合下,风、光、热、储充互补融合需求增加,运维系统化、专业化要求逐步升高。再次,分布式资产零散气象监测成本高、功率预测难、聚合成本高等问题,入市面临挑战巨大。最后,分布式光伏的环境溢价(碳、绿证、CCER等)数据公信力,以及资产证券化(RWA等)成本高”。
在此背景下,中来应用BU推出智慧运维破局方案,实现了对海量分布式屋顶电站的全局洞察与精准控制。
分布式光伏智慧运维的破局之路
韩小寒介绍,中来应用BU智慧运维破局方案从技术架构、传统资管、服务升级三方面全面升级。
技术架构:构建智慧运维大脑
核心驱动:IoT+大数据+AI。“以‘三位一体’为核心,通过物联网(IoT)实现全面感知,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海量信息处理,最终通过人工智能(AI)实现智能分析与决策应用。
感知层(IoT)。“在设备端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光伏设备状态、电流、电压、温度及环境气象等数据,构成系统的‘神经网络末梢’”。
平台层(大数据)。“通过‘云-边-端’架构,将边缘网关采集的数据汇聚至云端大数据平台,进行存储、清洗和处理,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应用层(AI)。“利用AI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故障预警、发电预测、智能清洗调度以及各类报表曲线分析功能,并通过APP等终端呈现给用户”。
传统资管:运维响应升级
智能监控。“实现可观、可控、可测、可调,实时获取设备参数、可远程控制设备运行、可实现设备集中管理维护,并形成数据库”。
智能分析。“通过智能分析发电效率、故障知识库、系统运行安全等,分析数据评估发电能力,利用故障知识库快速分析处理,优化不同能源配合,提升整体性能”。
智能预警。“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前预警潜在故障隐患、低效电站、亚健康设备,事前管理预防维护”。
智能消缺。“系统发现故障后自动派单(人找单+单找人),推送消缺方案(含备件),规划维修路线,提高效率”。
智慧巡检。“结合智能分析和智能预警,智能锚定需要巡检的电站标的,生成工单,自动工单结果价值分析”。
服务升级:从资管到融合(重构运维服务与数据价值)
“通过深度挖掘电站运行数据,推动光伏系统与电网、用电负荷乃至整个能源物联网的深度融合”。
最后,韩小寒总结,“展望未来,我们的愿景是通过全行业协作与技术创新,将每一个分布式光伏屋顶从‘沉默的资产’转变为‘会说话的新能源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将能够自主感知、分析、决策和交互,不仅高效发电,更能融入更广阔的能源物联网,成为智慧城市和零碳社区的基石,赋能千行百业的绿色转型。正如我们的理念:‘从绿色中来,到绿色中去’,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来源: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