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给就业领域带来哪些影响?
创始人
2025-11-27 15:05:42
0

(来源:求是网)

转自:求是网

  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主要以物质设备和信息替代体力和部分脑力劳动,技术进步集中于生产工具、能源利用、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则通过算法、算力与数据的结合,实现对脑力劳动的替代与增强,技术扩散速度更快,社会渗透范围更广。总体而言,技术进步对就业领域的影响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图为2024年9月27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金洲新城一家智能电器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作业。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摄

一是就业岗位加速更迭。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纺织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在大幅提升纺织业效率的同时,也造成大批手工业者陷入困境,引发“卢德运动”式的机器破坏潮。尽管机器代替手工的进程缓慢而曲折,但仍然催生了工厂管理、机器维护、物流运输等全新岗位,最终实现了更大规模就业。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应用与生产线自动化催生了电工、汽车制造工等新兴岗位,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办公室文职和管理岗位占比快速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则迎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岗位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传统工种加速消失,岗位种类呈几何级增长。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更快、通用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岗位创造与替代在规模和时间跨度上远超以往。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全球22%的就业岗位将发生变革。

二是就业环境持续改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劳动环境恶劣,童工和女工比例激增,工人工时长、工资低,权益缺乏基本保障。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人劳动条件逐步改善,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度等逐渐推行。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工作场所的物理限制被打破,远程办公、弹性工作等新型工作方式出现,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工作自主性更强,就业环境从单纯的物理条件改善向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自主权提升的方向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更进一步把劳动者从低效、枯燥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更具创造性和策略性的高附加值工作,探索人机协同新型工作模式,就业的智能化程度和自主性大幅提升。

三是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促使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规模化转移,就业结构出现第一次重大转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先发工业化国家农业就业占比持续下降至10%以下,制造业就业占比持续上升至30%以上,马车制造、蜡烛生产等传统岗位被淘汰,电气工程师、化学工程师等职业需求激增,形成技术密集型就业格局。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加速了就业结构服务化、知识化趋势,体现知识密集型特征。发达国家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从不到20%快速增长到70%以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效率提升尤其明显,正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进入新阶段,未来就业将更多呈现智能密集型特征。

四是就业形态更加多元。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形态主要以工厂全日制用工为主,人被固定在工位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兼职、临时工等非标准就业形式开始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丰富了就业形态,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等新变化,就业的形式更加多元,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方式、用工形式灵活多变,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超过2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近1亿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劳动者可以不再受制于某一部门或固定岗位,而是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云任务”,为不同的雇主完成工作,平台从业、灵活就业、远程协作、数字劳动等新就业形态发展将更加迅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