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创,激活文化产业繁荣引擎
创始人
2025-11-27 14:31:39
0

汤 俏

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社会生产生活、知识与信息愈发触手可及的今天,文化生产与创造的活力也在得到释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锚定了方向。随着知识传播壁垒被打破,创作工具触手可及,文化创造已成为全民参与的共建实践。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蓬勃生长,全民共建的文化生态加速成型。

知识丰裕时代催生了文化创造的草根化转型,这是知识平权与工具普惠协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传统模式下,文化生产多由专业机构和精英群体主导,普通民众受限于知识获取渠道和创作工具成本。如今,在线教育平台让专业知识触手可及,短视频剪辑、数字绘画等工具大幅降低创作门槛。山东乡村创作者“沂蒙二姐”吕玉霞未受过专业训练,却能通过短视频平台,用“镢头翻开的不是土,是日子褶皱里的光”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记录农耕生活,这正是创作潜能被激活的生动例证。这种“人人皆可创作”的环境,让文化创造回归大众本质,也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知识丰裕的环境中,大众文化创造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生态的多元共生。当每个人都能便捷地获取知识、运用工具进行创作,原本分散的小众爱好、地方文化和细分知识便得以突破圈层,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传统木工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现榫卯结构的精妙,吸引了数百万年轻粉丝;非遗体验融入旅游场景,让黎锦、黎陶等传统技艺走入大众视野;网络创作者用动画解析古曲乐理,使《广陵散》等传统民乐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这些现象表明,知识丰裕环境下的全民共创,正在构建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

大众文化创造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形成了显著的长尾效应,重塑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由于创作成本大幅降低,海量非热门文化产品形成了规模不容忽视的集合市场。以“齐鲁双霞”为例,“烟台苹果霞姐”用英语直播果园场景,将农产品转化为文化符号,实现溢价销售;“沂蒙二姐”则通过乡土诗歌直播,不仅让蜜桃订单翻番,还帮助邻村售出滞销农产品。网络文艺领域,除传统热门题材外,聚焦职场成长、乡村振兴等细分领域的作品持续涌现;“知识+娱乐”创作让古文字学等冷门学科走进大众;“国风+科技”融合,则催生出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感的文化产品。这些基于细分知识和个性化表达的创作,虽然单个规模有限,但汇聚成整体后却形成了可观的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产业从过去“头部集中”向“头部与长尾共生”转变。

全民共创的文化生态更为产业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大众创作者凭借各自的知识背景与生活体验,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三亚黎家乡情非遗产业园将黎锦图腾融入现代家居设计,既拓宽市场,也促进就业;微短剧《坐标》采用全人工智能(AI)创作模式讲述红色故事,开创主旋律表达新路径。这些创新实践丰富了文化产品形态,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当然,全民共创生态也面临着创作质量参差、版权保护不足等现实挑战,这与“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的需求相呼应。需要透过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版权保护、提升创作者素养等方式加以规范。正如张颐武教授所言,培育健康网络文化需遏制“唯流量论”,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创作与人民。但总体而言,大众文化创造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占据主流:它打破精英化壁垒,激活文化多样性,催生长尾市场,推动产业创新。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产业繁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文化产业擘画了宏伟蓝图,而知识丰裕时代全民共创带来的文化百花齐放,正是这一蓝图的鲜活实践。未来,我们应充分把握知识丰裕时代的特点,尊重大众创作热情,完善支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让每个人的文化创造力都能充分释放,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文化滋养。(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