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吉林网)
转自:中国吉林网
胡兴启 薛俊生
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日前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落幕。本届文博会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汇聚逾1500家文化单位和企业,举办各类活动126场,吸引观众超12万人次,意向交易与签约金额达149亿元。从规模到能级,这场文博会已经成为观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区域协同水平的重要窗口。
吉林省以“白山松水 文韵吉地”为主题亮相本届文博会,携300平方米精品展区集中呈现冰雪文旅、非遗传承、数字文化、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发展成果。长影集团、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吉林动画学院等悉数参展,航空主题文创、人参与特产展示、朝鲜族舞蹈和特色美食体验等内容,让吉林展区成为展会现场的“流量担当”。从自然禀赋到文化表达,从地域特色到产业创意,“吉林元素”在上海闪耀。
如果把这一亮相放在二十届四中全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中来看,更能看出其背后的深意。吉林拥有冰雪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多重优势,但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力,关键在于产业化能力。在此次展会上,吉林不仅带来了富有地域风情的产品与体验,也呈现出文化产业向数字化、创意化方向转型的新趋势——航空工业文创的热度、数字动漫的创新表达,都是吉林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缩影。
值得关注的是,吉林主动走向长三角这个文化产业高度集聚的市场,不只是一次外出展示,更是一次“跨区域文化协同”的实际行动。展会期间,吉林省动漫产业招商会、跨地域文化项目洽谈等活动接连举行,与长三角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意向,文化资源向产业链深处延展。对吉林而言,这是拓展文化市场半径、提升文化产业能级的关键契机。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中,更需要保持清醒:说到底,吉林的短板并不在资源禀赋,而在于如何让优势资源持续、稳定地转化为市场与产业的真实竞争力。真正的难点,是能否借助长三角这样的平台,把展会上的一时热度,变成长期有效的项目合作、企业落地与机制创新。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和文化体验。冰雪文化从“看雪”升级为“玩雪”“购雪”,民族文化从“陈列”走向“体验”,工业文化从“展览”走向“文创”,数字文化从“观赏”走向“互动”……这些变化背后,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加速推进。吉林在文博会上的表现也表明,只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提升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跨越山海,以文化联手。吉林亮相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展示的是文化魅力,更释放了发展信号。未来,随着文化强国建设深入推进,吉林完全可以在冰雪文旅、民族非遗、数字动漫、航空文创等领域持续发力,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让“白山松水 文韵吉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本期编辑:侯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