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防报)
“愿做草原牧区的‘石榴花’”
——记内蒙古呼伦贝尔军分区文职人员李凤飞
“风雪十八年,以热爱为火,熔铸边关铁骨;军民心连心,用担当作桥,连通党心民心。忠诚作碑,立北疆守初心;实干为刃,破困局开新境……”这是近日军委国防动员部发布第二届“最美新时代国动人”时,给予内蒙古呼伦贝尔军分区文职人员李凤飞的颁奖词。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是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李凤飞在民族地区多年工作的感悟。
2007年,李凤飞大学毕业入伍到内蒙古军区某部担任排长。18年来,无论是在边防一线工作,还是转改成为一名文职人员,他始终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心用情维护民族团结。
任某边防连队指导员时,李凤飞所在连队距边境线仅15公里,周边2个嘎查70余户牧民零散居住、条件艰苦。连队党支部主动与嘎查党支部结成对子,开展常态化共建活动。执勤训练间隙,李凤飞带领官兵深入牧民家宣传党的政策,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帮助牧民拉水、挑草、清羊圈。久而久之,“有困难找连队”,成为牧民们的共识。
有一年冬天,驻地连降大雪。得知牧民家草场被大雪覆盖、道路被封,冬储草料即将耗尽,李凤飞坐不住了。“不能眼看着群众受灾,更不能让牧民吃不上菜,牲畜吃不上草。”他与连长商量后,带领官兵抢通道路,为牧民送来急需物资。“当时雪太深了,牧民住得偏,大车进不去,我们就用三轮车和吉普车拉,连队的冬储草、冬储菜还有大棚里刚摘的绿叶菜都往牧民家里送。”谈起当时的情景,李凤飞历历在目。
军民同心渡难关,守望相助结深情。在李凤飞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牧民顺利渡过难关,不少牧民自发加入到守边戍边队伍中,形成“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流动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名流动哨兵”的生动局面。
一次,驻军某部训练基地建设涉及牧民搬迁。李凤飞主动深入牧区,挨家挨户讲政策、做工作,积极协调妥善安置牧民,保证了搬迁工作的顺利完成。
那年,脱贫攻坚战打响,李凤飞申请担任某嘎查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他与时间赛跑,多方协调帮扶资金,帮助村里建起养殖基地。他还协调相关单位为7户牧民打出甜水井,解决了10户牧民的用电难题。
为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李凤飞积极协调开展“军民共建民族团结示范校”“军营开放日”等活动,密切军民关系,增强牧民群众国防意识。他还积极推动“送法送医送文化进边关入牧区”活动,带领乌兰牧骑民兵分队深入牧区和边防一线,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把党的声音传递给每一户牧民。
“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好凝聚起团结奋进的意志和力量。”谈起下一步的打算,李凤飞坚定地说,他愿做一朵盛开在草原牧区的“石榴花”,为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贾二兵、郭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