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为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2023年底,教育部分三批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公布两批名单。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上海市大同中学昨天举行科学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谈及“科学”,课表上,“航空科技创新”“航海与物联网”“AI+智慧芯片设计”“探秘火箭燃料”“神经调节过程涉及信息的转换与传递”等理工类课程自然受到关注。
科学教育教学展示活动上,理工类课程受到关注
不过,新民晚报记者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场展示活动中,人文学科同样表现亮眼。
从20多份史料中,挑选出合适材料,推论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中流砥柱这个观点——这是历史教师顾博凯给高三历史等级班布置的课堂任务。“一般讲科学教育,大家可能更多地集中于理科,但实际上,人文学科同样蕴含科学的精神,总结起来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小心求证和批判性思维。”顾博凯说,就拿历史课来说,学生需要通过筛选最原始的证据和史料,多角度交叉,分析出逻辑关联,这体现的恰恰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理科是相通的。
顾博凯老师执教历史课
“有人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围绕着这个作文题,一场辩论在高三(8)班的作文课堂上开始了。全班学生分成4组,接力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并立论,他们的对手,则是AI模型豆包。
每一组话音刚落,豆包“辩友”几乎无时差回击,但是,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师生很快发现,AI虽然有海量数据作为支撑,但是仍有软肋,比如,它会陷入自我循环论证的怪圈,思维层次无法层层递进,“假二择一”“轻率归纳”“强加因果”等三种作文写作中要避免的逻辑谬误,在它的论证过程中同样存在。随后,同学们又请AI化身“上海高考语文阅卷老师”,对习作进行点评,结果发现,AI老师的评价鼓励和肯定为主,但较为空泛,需要依靠人类智慧进行发现和补充。这节课的课后作业则是,“学习班级同学出口成章的优秀段落,课后请和AI反复对话、辩论,落笔完成属于你的虚拟论敌段。”
郦寅老师执教语文课
执教教师郦寅是95后,工作仅3年。年轻人的好学和冲劲,让她从入职之初就积极拥抱新科技,比如,设计互动网页帮助同学攻克古诗词难关,又如,启发同学们利用“文生图”功能还原诗歌意境,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打磨提示词,让表达更为精准。郦寅说,在将AI辩手引入课堂之前,她自己已经和AI辩论了20多次,因为有了亲身体会,所以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AI作为“思维伙伴”的优势——它始终冷静,随时随地可以“应战”,能提供一个无人际压力、可反复挑战的“强敌”环境;它远不只能成为“信息提供者”用于搜集资料,帮忙“偷懒”,同样可以担任“辩论对手”“方法总结者”“内容评价者”,帮助同学们独立运用预设、反驳、建构的思辨路径,去分析更多复杂的现实议题,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与深刻化,获得高中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词云显示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逻辑问题
“新的技术和同学们一样,也处于少年阶段,同样会出点小错。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的那样,不能全盘否定或肯定。所以在一次次对话过程中,可能同学们的辩证思维会和AI一起变得更强。”郦寅说。
说到新科技的可为和不可为之处,艺术老师同样也有感触。走出语文课堂,记者在校园中偶遇了“视觉传达设计·大同文创”课程展示的作品摊位。
校徽巧妙融入猫额头的花纹
指着一只以“校猫”为主角的抱枕,指导教师宋斐感叹,“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同学们修改图片,甚至生成草图,但是,无法替代对美的感知,比如,同学们可以把校徽巧妙融入这只猫额头的花纹,AI想不到。”
原标题:《在一场高中科学教育展示活动上,人文学科同样表现亮眼 | 教育新观察》
栏目编辑:马丹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