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上,人们走过“美国馆”。(新华社图)
11月10日至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亚马孙雨林环抱的巴西贝伦市举行。为了表示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会议期间巴西将首都临时迁至贝伦。然而,会议伊始,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三十年来美国高级代表的首次缺席。
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任首日便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再次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他曾在其首个任期内就这样干过,2020年拜登政府重新加入了该协定。作为美国右翼,特朗普断言全球气候变暖是个“绿色骗局”,没派出任何官方代表出席COP30。此外,他还强势推动化石燃料重获全球主导地位,并抨击任何可能损害美国煤炭、石油或天然气利益的政策。今年以来,美国还阻挠了《全球塑料公约》的通过,迫使欧洲放弃气候法案,并阻止全球航运业温室气体收费机制(碳税)的出台。
面对美国的缺席,部分与会代表表示乐见于此。会前,英国路透社和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采访了部分参会代表,许多人认为没有美国在场,或许“真正的多边对话”将会发生,本届峰会的谈判可能会更顺利。因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决议需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都能阻止最终成果的达成。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碳排放国,并且在所有主要工业国中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美国的缺席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尽管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带领地方代表团参会,但这样的非国家级行动无法完全替代联邦当局。由于特朗普政府出台了全面禁止新的光伏和风电项目、取消电动汽车购置税减免、废止清洁能源补贴和税收抵免等政策组合拳,美国碳排放量下降的趋势极有可能出现反转。
特朗普政府一直对全球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但这一科学事实并不会因为一国政府的固执否认而消失。早年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为此,全世界积极采取行动应对:1985年,达成《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全球范围内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氯氟烃类物质等8种对臭氧层有严重破坏作用的物质。经过40年的集体努力,特别是2000年以来,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和深度一直在逐步改善,预计将于2060年左右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
臭氧层空洞的逐渐愈合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天,巴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重塑其角色。发达国家,特别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更有责任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要应对如此规模的挑战,任何国家的缺席都将使前路更加艰难。最终,缺席者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
责编: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