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江西省首例违规探险“双惩”案例近日落地了,开创“又罚人又追钱”的先例,引舆论一片叫好。
近年来,户外探险热潮渐起,但与之相伴的违规乱象却屡禁不止。不少驴友无视景区警告,逾越安全红线,执着向未开发区域发起“挑战”,将探险变成盲目冒险。比如,擅自闯入原始森林、违规穿越无人戈壁、深山峡谷打卡等,让自身安全悬于一线,更频繁引发搜救行动,耗费大量公共资源。江西首例违规探险“拘留+7.4万追偿”的处罚决定,打破了“违规成本低、救援代价高”的失衡局面,清晰传递出对驴友任性行为说“不”的鲜明态度,更以制度刚性为户外治理难题提供了破局思路,还户外一片文明。
“双惩”亮剑,消除驴友侥幸心理。对户外探险的救援,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还让救援者置身险境,让公共救援资源陷入“救与不救”的两难。而最让人担心的是“有人把救援当兜底”,让身处险境的救援者寒心。每一次违规探险背后,都潜藏着生命风险,而救援人员的每一次出动,都是在与危险博弈。公共救援不是违规探险的“托底”,“罚人又追钱”的双惩,是向潜在户外探险者的侥幸心理发起精准打击,明确了“谁违规、谁担责”的原则,让违规者为自身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更以刚性约束遏制了公共资源被肆意消耗的乱象。
这一惩戒的深层意义,远超个案处理本身。它以刚性约束传递明确导向,户外不是法外之地,任何探险行为都必须在法治轨道内运行。“双惩”为破解户外违规追责难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也给随心所欲冒险的驴友敲响了警钟,让“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理念深入人心,倒逼驴友提升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双惩”措施落地,让驴友们在出发前主动评估风险、审慎规划、考量后果。户外空间远离无序与风险,救援人员也就无需再为不必要的冒险“负重前行”,推动驴友从“随性而为”向“理性自律”转变,治理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多一份安全保障,少一份未知风险。
“拘留+7.4万追偿”的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任性探险的风险代价,更唤醒了公众的责任意识。文明旅游的构建,既需要游客的自觉自律,形成“探险不涉险、游玩不逾矩”的共识,更需要惩戒机制的保驾护航,重申敬畏自然、尊重规则。
惩戒不是目的,而是在教育和警示中培育文明新风。规范户外探险秩序,仅靠事后惩戒远远不够,还需前置防线的精准构建,以“事前预防+事后惩戒”的双重举措,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率,为户外运动划定安全红线。通过广泛宣传引导,让文明探险理念融入每一位户外爱好者的心中,形成“人人守规则、户外讲文明”的良好氛围。
户外的清朗,需要法治的护航与人心的向善。“拘留+7.4万追偿”,不仅是对单个不文明行为的纠偏,更是对公共资源的郑重捍卫。以此次事件为镜,让每一位探险者都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让文明之风拂过每一处角落,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对美好生活的温柔诠释。
来源:中国吉林网长白时评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