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学报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一份论文集,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影响所引发的哲学思辨、伦理困境与教学变革。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UNESCO未来学习与创新部主任索比?塔维勒(Sobhi Tawil)对此做了介绍,并表示,该文集旨在挑战固有认知、揭示深层矛盾,为实现人机协同创造、协同教学、共同学习的公平愿景提供大胆构想。
变革
索比表示,人类历史历史上,一些重大技术变革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与知识的关系。比如文字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自2023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已经标志了教育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认为,有必要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以往各类技术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之处。”索比说,就内容而言,早期的技术只是对已有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呈现,但如今,技术首次能创造和生成内容。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被动的工具,而是一个行动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许多人认为,鉴于这些特性,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其涵盖包括教育领域的社会系统。
“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能力在过去几年里呈指数级增长,并在越来越多的人类认知领域超越人类。”索比表示,我们正步入一个认知能力得以展现的全新世界。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如今已被机器轻易地超越了。
他指出,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问题,从根本上触及了“智能的本质”这一议题,进而也涉及到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之处以及人类的意义。“人工智能发展的这一关键时刻,正在颠覆长期以来,我们在知识学习和教育领域形成的既定观念和做法。”
困境
近期,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全球调查显示,无论院校的政策和规定如何,至少85%的高校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
“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学生们和老师们正忙于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索比说,这些工具能在几秒钟内分析复杂信息,回答问题并生成不同风格、文体的高质量文章,而这些正是教育系统一直以来试图在学生身上培养的技能。
因此,变革也引发了诸多困境。
“当我们提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时,我们看到的是它的潜力。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具有两面性。”索比说,如果我们用冰山来比喻,人们很容易只关注到水面之上的部分,即那些可见的潜力、可见的承诺、存在的重要机遇。但在海平面以下,则存在不那么显眼、更深层的风险,以及需要我们关注的系统性挑战。
比如,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收集并处理海量的个人信息,这存在监控和分析的风险。尤其当涉及商业系统时,它们追踪着学习者的行为。
再比如环境的影响,这源于数据中心和大语言模型训练的巨大的能源需求;还包括错误信息泛滥的浪潮、有害的内容正越来越多地由人工智能大规模生成。具体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对学习诚信的挑战有目共睹,学习者越来越依赖机器,而不是发展思考的能力、分析的能力、理解的能力以及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的使用可能导致青少年对非人实体的情感依赖,甚至可能导致偏爱与人工智能互动胜过人际关系,进而损害到健全社交技能的发展。索比表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和风险。
方向
索比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呼吁采取一种“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方针。
“我们已经制定了一套被称为‘以人为本’的原则,用于指导教育中人工智能的使用。”他说,该原则确保并强调一个关键信息,即人工智能不决定教育的未来,决定权在我们手中。
“技术或许是新的,但引导其使用,并将其与人类尊严、公平以及教育的大众目的对齐的责任仍在我们肩上。”他说。
索比表示,人类的主体性关乎坚持对决策的控制,而非将控制权让渡给机器,而具备人工智能素养意味着我们可以批判性地理解并共同创造系统和工具,同时批判性地将这些工具应用于教与学中,并最终使我们具备人工智能素养。
他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确实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重新思考我们如何评估学习。因为评估是整个系统的锚点。当评估改变时,一切都会改变——课程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动机改变、课堂互动改变。
“因此,如果我们追求深层学习、更丰富的思维、更多的创造力,以及更多的人类主体性,那么我们必须从变革和验证学习方式开始。这将变革我们的教育模式。”索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