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
转自:中国环境报
“新的许可证多了几条硬要求,不仅明确不能用含PFOA、PFOS和PFHxS的试剂,还要每年监测上报废水里的新污染物,土壤隐患排查也得常态化。”拿着刚申领换发的排污许可证,温州市高盛电镀有限公司经理麻建林介绍道。
近期,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电镀园区两家企业申领了新排污许可证,成为温州探索电镀行业全氟化合物治理的显著标志——将新污染物管控要求嵌入排污许可,这一做法尚属全国前列。
开展治理试点,
技术创新摸清57种污染物“家底”
电镀行业是制造业的“美容师”,镀铬、镀镍等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而其使用的铬雾抑制剂正是PFOS等全氟化合物的重点来源。这类被称为“永久化学品”的新污染物,半衰期长且难以降解,长期累积将造成环境风险。
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环评工作的相关意见中,未对电镀行业作明确管理要求。
作为温州电镀产业核心区,瓯海区在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在瓯海电镀园区开展全氟化合物综合治理试点,形成“筛查—评估—管控—替代—监管”全链条模式,为全国电镀行业破解新污染物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瓯海样板”。
想要精准治污,必需知道“病灶”在哪儿。“并非所有的电镀工艺都会涉及全氟化合物问题,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镀铬工艺涉及的铬雾抑制剂中含有此类新污染物,缩小了治理范围。”生态环境部环境公约履约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扬告诉记者。
尽管如此,但全氟化合物种类繁多,电镀废水、土壤、底泥等介质成分复杂、基质干扰大,且目前我国缺乏针对性的统一检测标准,难以满足全面筛查需求。因此,瓯海试点的首要任务,便是攻克监测技术难关。
为打破技术瓶颈,瓯海区整合行业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力量,组建技术攻关团队。针对商业数据库信息不全、筛查效率低等问题,团队创新开发“非靶向筛查+靶向定量”监测模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高分辨率串联质谱联用仪,通过数据依赖性采集模式获取全扫描数据及二级质谱信息,结合数据库精准识别未知污染物结构。
“这套技术方案优势显著,不仅优化了前处理流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分析,还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灵敏度。”浙江中环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检测)高级工程师朱国华介绍,传统方法需人工固样、萃取、洗脱,取样量达500毫升—1升,而新方法仅需40微升—2毫升样本即可满足要求;原本依赖大量高价溶剂的处理过程被简化,成本显著降低,即便低至0.2纳克每升的污染物也能精准捕捉。
通过多元化采样以及结合历史数据、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团队最终在园区内精准识别出57种全氟化合物,明确PFOS和PFOA为浓度最高的关键污染物,锁定美丰电镀含铬废水池、嘉鸿废水处理厂等重点点位。
“相当于给园区做了一次全面‘体检’,锁定关键污染物,克服了新污染物监测难的问题。”浙江省环科院土固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马侠表示,翔实的监测数据为后续治理提供了核心依据。
试点验证源头替代效果,
典型新污染物削减率高达97%
摸清“家底”后,源头替代成为治理关键。“电镀行业全氟化合物治理,核心是在使用端实现替代。”张扬指出,镀铬企业铬雾抑制剂虽年用量并不大,一年也用不了几公斤,但长期累积危害极大,且多数企业此前对其成分危害一无所知。
对此,试点团队制定了“精准筛选、典型示范”的替代策略。中环检测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郭世辉介绍,团队先对园区35家企业的工艺、用量、规模进行全面调查,重点选取铬雾抑制剂用量大、工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结合收集池监测数据,最终确定6家企业加1家污水处理厂作为试点。“第一轮监测发现一号收集池浓度异常偏高,我们顺藤摸瓜追溯到几家源头企业,确保试点对象直击关键。”
为降低企业替代顾虑,生态环境部门联合行业协会梳理出不含PFAS的铬雾抑制剂正面采购清单,从供应端为企业提供选择。
“起初我们最担心成本和质量,毕竟产品质量直接影响订单。”麻建林回忆时说,如今顾虑已被替代后的环保成效打消,企业参考清单选择替代产品后,仅需对员工进行简单技术指导,生产工艺和效率未受影响。虽每月成本增加1000多元,但“对环境有益,还能提升外贸竞争力”,这笔账让他觉得值。
替代效果通过监测数据得到验证:典型含铬废水收集池PFOS浓度下降约97%,PFOA浓度下降约38%。郭世辉表示,即便是削减率相对较低的指标,也达到了显著减排效果,充分证明源头替代的技术可行性。
监管创新:
排污许可嵌入管控形成长效机制
“治理不能靠运动式推进,必须嵌入现有监管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瓯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让镀铬企业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防控,形成全链条监管体系,是试点的核心探索方向。最终,团队找到排污许可这一关键载体,将新污染物管控要求正式纳入许可内容。
这一创新面临不小挑战:新污染物尚无明确排放限值,如何写入以量化指标为主的排污许可证?
“我们转变思路,不设数值限值,而是明确管理措施。”张扬介绍,许可内容精准覆盖关键环节:禁止使用PFOS、PFOA、PFHxS类试剂;每年开展废水排放口PFOS、PFOA监测并纳入年度报告;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要求主要聚焦过程性风险防控,不影响企业产能及核心业务,不会对行业发展及区域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此前许多企业对新污染物、含氟铬雾抑制剂的危害并不了解。“虽然政策有要求,但企业如果没有被触动,治理效果也很难保障。”张扬说。
3次专题会议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推手。瓯海分局联合检测机构两次入园区座谈,邀请专家开展政策培训,彻底扭转了企业的认知误区。“培训后才明白治理的必要性。”麻建林说,现在采购时会主动询问“是否含氟”。
“电镀行业是一个相对容易淘汰和替代的行业,将新污染物管理要求与排污许可衔接,既是管理体系的小突破,也是对企业的良好宣贯。”张扬相信,这种来自一个个企业端微小的意识最终会逐渐传导至供应链,倒逼市场淘汰含氟产品。
这套“污染溯源、风险管控、源头替代、政策落地”的全链条模式,实现了治理闭环。监测技术提供“眼睛”,精准定位污染源头;源头替代提供“手段”,用数据验证可行性;排污许可提供“保障”,将治理要求制度化。
目前,部分企业的示范效应逐渐显现,据了解,未来瓯海还将探索试点能否在更多企业落地。这场治理探索,正为全国电镀行业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供着宝贵的“浙江经验”,让“永久化学品”的治理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