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 郑新颖
“以前不少村民都觉得这只是个普通的土岗子,取土的人很多。经过检察院和文旅局的同志反复宣传,大家才慢慢明白了保护鲧堤遗址的重要性。”站在威县常庄村鲧堤遗址的汉白玉牌坊下,村民王大爷感慨道。如今,乡镇执法队也加大巡查力度,曾经不起眼的土岗子正重现历史庄重。
“鲧堤遗址”相传为鲧治水时所筑,于2014年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不仅为研究古黄河河道变迁与泛滥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也是还原宋代水利工程与夯筑工艺的珍贵样本。
2025年8月8日,威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结合群众线索,发现遗址存在“四至”不清等问题,随即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程序。8月22日,检察干警运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标识、取样检测等方式固定证据,形成“数据+实物+影像”完整证据链。固定证据后,8月28日,该院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明确保护要求与整改时限。
检察建议发出后,各责任单位迅速响应、高效落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在遗址边界处竖立起醒目的保护标识牌,拉起警戒线。
为了推动遗址的长效保护,9月1日,在威县县委、县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威县检察院、县文旅局、责任乡镇等单位组织召开专题联席会议,明确各单位在文物保护中的法定职责,建立起“提前摸排风险、及时预警干预、依法打击违法”的文物保护协同联动机制。9月30日,县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鲧堤保护工作的通告》,确定遗址“四至”,划定保护范围。
同时,威县检察院和县文旅局持续开展不定期走访宣传,村里的广播也循环播放中文物保护知识,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民的行为。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鲧堤遗址守护队伍,自觉开展日常巡查与看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