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披露,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已完成食品安全抽检570.26万批次,不合格率仅为2.74%;风险监测发现率也控制在4.36%。“十四五”以来,多批次不合格的企业数量已经呈大幅下降趋势,2024年与2020年相比下降了近5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又下降了57.47%,食品安全形势稳步向好。
我国以全链条覆盖为核心,织密监管防护网。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孙会川表示,生产环节“抓大不放小”,既实现所有在产生产企业全覆盖,也加大对加工小作坊抽检力度;经营环节“求全不漏项”,超市、便利店、农批市场等传统业态尽数纳入,餐饮外卖、直播带货、生鲜电商等新业态也纳入监管视野,进口食品同样未缺席。目前,抽检已覆盖39大类食品,检验项目涵盖农药、兽药、微生物等2066项指标,每一项都有科学检测方法和限量要求支撑。
针对民生关切,监管突出靶向性。对在产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实现100%抽检全覆盖,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实施“月月检”;对校园餐及食材集中采购平台开展“双周检”,两年内实现全国大中小学校园食堂抽检全覆盖。
对既往抽检不合格率比较高的食品品种和检验项目,加大抽检的批次,对检出不合格的企业实施跟踪抽检,对于投诉举报、舆情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风险研判,组织实施专项抽检。
科技创新与跨部门协同为监管增效。孙会川介绍,今年已研制106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可检测近千种物质,覆盖面制品、肉制品等多个品类;针对食品中潜在的非食用物质风险,将那非类、拉非类等物质纳入监管名录并配套检验方法,查处一大批非法添加案件;67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在农贸市场、校园食堂落地应用,提升了问题发现效率。
严查重处筑牢安全底线。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办理抽检核查处置案件17万余件,罚没金额约4.2亿元,移送司法机关900余件。海关部门2025年1—10月退运或销毁不合格进口农食产品7138批次,查处走私案件745起。农业农村部每季度开展重点农产品风险监测,覆盖生产、屠宰、储运全环节,让百姓“菜篮子”更安心。
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