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玲 通讯员何正君)为全面提升农村市场食品安全治理能力,11月下旬起,南宁市市场监管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净化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环境,守护农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生产源头监管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农村地区及城乡接合部食品生产者的监督检查,强化食品生产许可管理,严格现场核查标准,重点打击无证生产,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等违法行为,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经营环节上,以农村集贸市场、线上平台等为重点,督促食品经营者严格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严查“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等问题,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抽检监测突出节令食品、地方特色食品、儿童食品等重点品类,针对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非法添加等重点问题,市场监管部门科学制定抽检计划,及时公布结果并研判预警。不合格食品处置建立闭环机制,通过跨区域跨部门协查通报,确保问题食品溯源彻底、处置到位。同时,深化线索排查,运用执法工具多渠道收集假冒伪劣食品问题线索,追根溯源严处违法行为,并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涉嫌犯罪案件一律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相关行政处罚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此外,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长效机制还注重执法普法融合,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通过以案释法、现场说法等方式,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法治教育,引导其增强守法经营意识;借助多种载体开展科普宣传,普及识假辨假知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曝光典型案例,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下一步,南宁市将加强基层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执法能力与履职水平;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跨部门高效联动;压实层级监管责任,聚焦重点督导整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细化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推动农村食品市场秩序持续向好,提升群众食品安全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