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技能型劳动者素质提升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
创始人
2025-11-26 06:47:31
0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王蓉

技能型劳动者作为生产实践的核心载体,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新质生产力落地转化的效率与质量,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为技能型劳动者素质提升提供了明确方向与广阔空间。二者的协同发展既是破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技能培养体系与新质生产力赛道的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赛道,对技能型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技能培养体系需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实现与新兴赛道的精准对接。技能培养体系需立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特征与产业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将科技创新思维、绿色生产理念、跨界整合能力纳入培养核心,打破传统技能培养的单一化局限。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职业院校应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增加数字化技术应用、智能设备操作、低碳生产工艺等前沿课程模块,确保培养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同时,技能培养体系需优化培养标准,参照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技术规范与岗位要求,建立科学的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将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评价核心指标,推动技能培养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适配性强的技能人才。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职业院校应大力推广项目式教学、场景化实训等方式,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引入真实生产项目和先进技术设备,让劳动者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新兴赛道所需的核心技能。此外,还需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培养全过程,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组建师资队伍,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能供给模式,确保技能培养体系与新质生产力赛道的需求变化同频共振,从源头提升技能型劳动者与新兴产业岗位的匹配度。

数字技能与传统技能融合的提升路径。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重塑了生产作业模式,传统技能的应用场景与价值实现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深度融合成为技能型劳动者素质提升的核心方向。技能型劳动者需立足自身岗位实际,主动突破传统技能的认知边界,强化数字思维培育,掌握数字化工具的操作应用、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系统调试等基础数字技能,实现传统技能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提升路径上,职业院校应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多元化学习体系,通过线上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资源,便捷获取数字技能知识;依托企业车间、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场景,开展数字化技能实操训练,在实践中提升传统技能的数字化改造能力。同时,行业协会与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搭建技能交流平台,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攻关等活动,推动技能型劳动者在互动中借鉴经验、切磋技艺,促进数字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深度融合,形成“数字赋能传统、传统支撑数字”的技能提升新格局,增强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范式。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打通技能型劳动者素质提升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通道的关键支撑,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高效整合。高校、职业院校应与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一线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由企业技术骨干与院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开展“订单式”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生产过程无缝衔接。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企业、院校的协同创新,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实训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让技能型劳动者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新技术成果,提升技术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时,职业院校应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根据产业技术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育人方案,形成“产业提出需求、科教提供支撑、人才服务产业”的闭环育人模式,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与阶段特征各不相同,技能型劳动者素质提升需立足区域实际,构建差异化协同发展路径。东部发达地区应聚焦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核心赛道,重点培养具备高端数字技能、创新研发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依托产业优势与科教资源,打造技能人才高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围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方向,强化实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入先进技术等方式,推动技能水平与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东北地区应立足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聚焦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重点提升劳动者的智能化改造技能、绿色生产技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协同推进。同时,推动企业、行业建立区域间技能人才流动机制与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跨区域合作办学、技能培训互助、人才交流引进等方式,破解区域间技能人才供需失衡问题,推动不同区域技能型劳动者素质提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同共进,形成“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

技能型劳动者素质提升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技能型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核心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为技能型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创造广阔空间。实现二者协同发展,需精准对接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推动数字技能与传统技能深度融合,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范式,立足区域差异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