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 厚植爱国情怀
创始人
2025-11-26 04:20:52
0

李永洪 刘飞飞

从革命年代的文物遗址,到代代相传的精神品格,红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深入挖掘与传承路径的积极探索,是展示其独特魅力、激发其时代活力的重要举措。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世界的滋养上。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迷茫,那些蕴藏在红色故事中的精神品质,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坚韧意志,赋予当代人直面困境的勇气;建设时期创业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脚踏实地、持续前行;改革开放初期开拓者“敢闯敢试”的胆识与魄力,为我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注入信心与力量。这种精神滋养并非生硬灌输,而是如春雨润物般无声浸润,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锚定内心坐标,补足精神之“钙”。

在人际交往与社区建设中,红色文化发挥着凝聚情感、增进认同的重要作用。社区组织“红色故事会”,邀请老党员讲述亲身经历的红色往事,既传递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强了社区发展的向心力。志愿者团队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营造“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和谐社群氛围,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能够找到共同的价值追求,为社区注入和谐向善的活力,让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扬。

红色文化也为丰富文化生活和促进地方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进革命纪念馆,参观历史文物、聆听先辈事迹,感受岁月的厚重与革命的艰辛。对地方而言,将红色资源与本土特色有机结合,既能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又能够有效带动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例如,江西寻乌县通过开展红色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为游客讲述当地革命故事、带领体验农耕生活,使红色文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陕西延川县依托知青旧址,打造“知青文化体验园”,实现了人文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

优化阵地建设。革命旧址、纪念馆等物理空间,不应仅仅是静态的“参观地”,更应成为互动性强的“体验场”。可运用VR、AR等数字化技术还原革命战争场景、再现革命人物形象,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可设计“重走长征路”迷你路线,开发“战地炊事员”“红军电报员”等角色扮演体验项目,让参与者在身临其境中深刻体会革命战士的坚韧;可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开展主题活动,重温老一辈科学家投身国防建设的感人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基层阵地,应将红色文化活动纳入常态化工作安排,定期开展红色电影放映、老党员故事会、红色主题手工制作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在社区、乡村真正“落地生根”。

创新传播内容。要跳出传统叙事的框架,创作更多接地气、轻量化、易于传播的红色文化作品。一方面,应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打造多模态、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产品,以满足不同受众的接受习惯。例如,在抖音、B站等年轻群体聚集的平台,推出“红色文物开箱”“穿越对话革命先辈”“科学精神学习”系列短视频,搭配生动有趣的字幕和剪辑,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共鸣。另一方面,鼓励基层干部和志愿者结合本地真实的红色故事,录制方言版宣讲微视频,上传至微信视频号、村社群等平台,让老年人听得懂、年轻人愿意看,实现红色文化随时随地可听可看、入脑入心。

深化群众参与。要让群众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传承者”。可发起“家门口的红色记忆”征集活动,组织居民走访本地老战士、老党员,收集旧照片、军功章、手写回忆录等珍贵资料,整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素材库。积极培育红色文化宣讲带头人,通过专业培训与指导,带动群众创作快板、“三句半”、情景剧等富有乡土气息的红色文艺作品,在社区晚会、乡村活动中进行展演。可推广亲子红色研学日活动,由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本地红色景点、共同制作红色主题手工,在亲子互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研学红色书籍、文献,深入了解红色革命历史。

强化资源保护。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必须对辖区内的革命旧居、标语、手稿、武器等文物开展全面排查,建立“一物一档”的精细化保护台账,并及时联系专业团队对破损文物进行修复,避免因自然老化或人为因素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同时,应积极运用影像扫描、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手段,搭建红色文物线上数据库,支持公众在线查询、虚拟浏览,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和高效利用。此外,要着力推动红色资源与地方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将红色故事融入传统戏曲进行创新改编,让红色唱腔响彻城乡舞台;将红色精神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开发红军草鞋编织、革命主题剪纸等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在多元表达中焕发新的生机,最终形成“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分别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编号:SZ21201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