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兰州新区寒意渐浓,兰州新区农投研究院的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
指尖抚过饱满圆润的朱顶红种球,兰州新区农投研究院农技中心副主任芦海青脸上漾开笑容:“你看这品相,又白又饱满”。这株原产巴西、秘鲁等热带区域的“娇客”,如今在西北寒旱之地茁壮成长——兰州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让种球积累了更多有机物质,品质十分出众。
大棚外是西北的苍茫景色,大棚内则藏着“科研+产业”培育出的绽放奇迹。如今,这株远道而来的花卉,已完成从适应水土到扎根结果的华丽蜕变。
如今有几十个品种的朱顶红在兰州新区扎根。时针拨回2022年,故事的起点始于4月那批跨越山海而来的100万株组培苗。当它们被小心移栽进农投研究院的温室大棚时,不少人捏着一把汗。“干旱少雨、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这热带‘娇花’能扛住?”
质疑声中,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芦海青带着团队把办公室搬到了大棚里。盛夏时节,棚内温度飙升,技术员们背着监测仪穿梭在苗垄间,衬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株苗的生长情况;寒冬深夜,他们定好闹钟每两小时巡查一次,生怕温控设备出半点差错。
精心呵护下,这些外来种苗渐渐适应了西北的“脾气”,叶片愈发浓绿,种球日渐饱满。
“咱们自己做种质创新,就是要掌握核心主动权。”在杂交育种大棚里,芦海青小心翼翼地给杂交后的朱顶红花粉套上纸袋,这里收集着国内外十余种朱顶红资源,是团队打造的“基因宝库”。为了挖掘耐寒基因,他们尝试远缘杂交技术,一次次给花朵人工授粉,再对结出的种子精心培育;针对水肥管理难题,他们研发精准调控方案,让每一株朱顶红都能“按需进食”。
今年6月,“亲本选择—杂交授粉—后代筛选”全流程育种体系正式搭建,当第一株耐寒型朱顶红抽出花箭时,团队成员围着这抹艳丽的红色,激动不已。11月,“西北耐寒型朱顶红种质创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获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30万元资金支持让这份创新更有底气。
饱满度高、抗逆性强的兰州新区朱顶红种球颇受市场青睐。走进采收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更让人振奋:工人们按照标准化流程,拉线定位、小心起挖、剪叶晾晒,一个个饱满的种球整齐排列,经分级后装袋发往全国各地。从最初的单一品系,到如今涵盖几十个品种的“家族矩阵”,凭借出众的品质,新区朱顶红早已凭借硬实力圈粉市场。
“这批种球饱满度高、抗逆性强,我们签了长期供销协议。”正在验收的外地采购商竖起大拇指,这是新区朱顶红首次实现宿根花卉跨省销售。
在旁边的育苗大棚里,新一批种苗已经破土,嫩绿的芽尖昭示着新的希望。“我们正打造高端种球花卉生产基地,还要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芦海青介绍,未来通过“种球供应-精准水肥-保底收购”模式,不仅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能让朱顶红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采收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从2022年的小心翼翼试种,到2025年四轮采收圆满收官;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田间地头的精细管护……这株“洋花卉”在西北寒旱之地的绽放,藏着科技赋能农业的密码。夕阳下,大棚的塑料薄膜反射着金光,刚采收的种球带着泥土的芬芳,即将踏上前往各地的旅程。相信随着优株筛选、专利授权等目标的实现,这片黄土坡上的朱顶红,必将绽放出更绚烂的芳华,为西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晓倩)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王学香责编:朱旺 校审:都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