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小学校园里,有这样的一场场比赛:不问天赋与技术,每个学生都能站上赛场,投出那一球、踢出那一脚。有人说它是欢乐的聚会,有人说它是成长的试炼。这就是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班级赛,孩子们眼里的“班超”。
午后,暖阳洒在黄城根小学的绿茵场上。经过一个多月的较量,校内“班超”联赛迎来“巅峰对决”。三年级1班与16班上场争冠,呐喊声、擂鼓声一浪高过一浪。带球、抢断、传球,碰撞、摔倒、爬起——孩子们动作略显稚嫩,但拼劲动人心魄。
黄城根小学学生展示为班级球队制作的加油牌。新华社记者 李春宇 摄“班超”并非单是足球赛。从篮球、排球、丢沙包,到游泳、投壶、踢毽子……它囊括一切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各校依据场地条件开展多种项目,学生按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确保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至少参与一项集体或团体赛事。
如果说“村超”点燃的是乡土文化蓬勃生长的民间烟火,“苏超”展现的是体育带动场景消费的人文经济活力,那么“班超”带来了什么?
“班超”追求的,不是少数选手的赛场,而是每个孩子的日常。
过去一段时间,“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青少年约20%面临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50%。
面对这些紧迫问题,近年来北京推动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运动两小时”,并将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
有了时间保障,“班超”应运而生。
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学校,篮球赛事打得正酣。场边,四年级学生夏优然一边为队友助威,一边转动脚踝热身,为即将到来的“定点投篮大战”做准备。“以前,运动会和学校比赛,一般只有校队和体育成绩好的同学参加,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上场。”尽管她最终没进球,但能站上场就足够开心了。
北京学校的学生在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北京学校副校长杨慧说,除报名参加4V4球赛的学生,其他学生均可参加中场休息时段的定点投篮比赛,两个环节得分共同计入班级总成绩。这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参赛,让体育成为凝聚全班的纽带。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北京99.7%的中小学已开展各类班级赛,累计举办19.4万场,参与学生498.6万人次。“班超”,正走近每一个孩子。
改变悄然发生。北京学校体育教师侯文宇说,最初,有的学生投不进球便会大哭,出现接球恐慌;经过上学期一场场“班超”的锻炼,其中一些孩子在新赛季成了首发队员,还会主动要球,即使投丢也能迅速转身回防。
“班超”撬动的,不止是运动频次的增加,也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步入京华实验学校,跳绳的孩子们站满了整个操场,跃动的青春与古朴的教学楼相映成趣。在这场全校规模的跳绳大赛中,一、二年级学生为高年级学长学姐连贯的双绳花式跳惊呼连连;高年级学生则为学弟学妹们上场参赛加油鼓劲。
“‘班超’给了学生们一起拼、一起笑、一起‘闹’的空间。这种跨龄互动,有助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营造积极的儿童青少年成长‘软环境’。”京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雪梅说。
京华实验学校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在黄城根小学,学生们赛前为班级创作手绘海报,赛后开展“理智观赛与激情释放”主题辩论,美育、德育得以自然地融入体育。
“无艺体,不童年。”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认为,班级赛打破了学科边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闭环。“当体育不再局限于操场,而是与思辨、审美、协作能力交织,教育便从‘教授知识’走向‘全面育人’。”
“班超”凝聚的,除了孩子们烂漫的欢笑,还有家校社协同的合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每次低年级“班超”开赛前两个月,学校便牵头举行家校联席会议,与家委会共商赛事规程。各班组建八支参赛球队,每队由一名家长负责组织为期两个月的集训。学校调动社会资源,租赁专业设备,邀请高校体育生担任裁判,联系社区居委会争取学校周边居民在赛时的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学生在踢球。(新华社发)许多受访家长反映,周末和节假日,孩子更主动锻炼了,还总拉上父母一起。数据印证了变化:以北师大实验小学为例,学生的体测优良率已提升至95%,较2021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
“班超”带来的乘数效应也在显现。各校学生运动量增加让食欲更好,进而推动校园餐食持续提质增量;医教融合进一步落地,校园医务室工作也得到夯实。
北京密集举办的高水平赛事,还为孩子们搭建了体育“第二课堂”:中超联赛中场休息时,40名小学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专业球场上展示射门技巧;在中国网球公开赛看台上,花家地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利用比赛间隙,向观赛的学生讲解网球历史和计分规则……
北京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足球比赛。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班超”成了一扇窗口,照见正在加速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变革。
最后一秒的逆转、失误后的泪水、胜利时的拥抱……孩子们跌倒后拾起的是韧性,输赢间学会的是坦然,协作中懂得的是责任。一支支班级队伍,球衣不一定统一,战术也不必完美,但小球员们为了同一份热爱奔跑、呐喊,有时虽拼尽全力也未必能赢,但拼搏本身就是收获。
“我们希望每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力在集体土壤中自然生长。”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说,“班超”,就是让运动成为日常,让健康成为共识,在校园里找回运动的快乐、成长的光芒。
愿这些奔跑的身影,带着热爱与坚持,奔向更广阔的人生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