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光启与呷哺呷哺的新赌局:回归、变革与一场管理实验
创始人
2025-11-25 19:46:27
0

每经记者|可杨    每经编辑|黄博文    

采访结束后,贺光启立刻启程去门店试菜。

在呷哺呷哺,试菜是一件正式的事。贺光启带着高管,与消费者一起坐进呷哺门店里盲测、打分。“我们高管的票只占30%,另外70%的票主要在消费者那边。”

这套以消费者为主轴的测试模型,映射着贺光启对“效率”二字的重新理解。真正的效率不在于流程,而在于“替消费者想清楚一切”。

重回呷哺呷哺四年,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试图缔造一个关于“回归”与“变革”的故事。

这是一个时间的岔路口——呷哺呷哺已经连续四年陷入亏损。一边是昔日“效率神话”的巨大惯性与光环,另一边则是增长失速的困境。

贺光启曾经亲手缔造了呷哺呷哺这个吧台式火锅帝国,如今又必须面对品牌“高速扩张”背后遗留的重重挑战。而他试图用最古老也最锋利的武器——利益,来重划边界、收缩战线。他押下了一场新的赌局——将门店40%的利润分给员工,用真金白银召回离巢的“凤凰”,提升系统的活力。然而,市场是否买单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从“再造一个呷哺”到年亏3.53亿,湊湊开始关店止损谋重生

如果要为呷哺呷哺写一则成长故事,湊湊是其中绕不开的主线之一,“高端梦”是市场赋予湊湊的标签。

几年前,湊湊是餐饮行业的明星品牌,店铺开得密、客流滚得快。2021年,得益于湊湊收入对整体营收的拉动,呷哺呷哺刷新了自上市以来的营收纪录。由此,彼时也有人说,呷哺呷哺已经成功“再造一个呷哺呷哺”。

不过,贺光启否认了湊湊的高端化标签。他认为,湊湊提供的是“餐饮企业五星级的标准”,但实际收费并不高。“就像有些国产电动车,为什么卖得好?因为体验很好,价格不贵,湊湊也是这个逻辑。”

在资本和流量的推波助澜下,湊湊的门店一度像风一样蔓延,选址越来越激进,装修成本水涨船高。2022年,湊湊新开44间餐厅,扩张步伐超过呷哺呷哺。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趋势变化,整个餐饮行业都受到冲击。湊湊这个曾经的增长引擎也开始出现亏损。2024年,湊湊亏损3.53亿元,呷哺呷哺全年亏损4亿元。“如果把湊湊的亏损门店全部关掉,呷哺马上就能盈利。”贺光启说。

“一是选址,二是装修,三是人员培训。”贺光启直接管理湊湊后复盘了月例会记录,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贺光启随后开始“清扫战场”,把高租金的门店、选址错误的门店全部关掉。2022年至2024年,湊湊合计闭店90余间。2024年,湊湊餐厅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

在餐饮业,有时候关掉一家店比开一家店更难,因为关闭门店带来的是一系列计提亏损。贺光启不止一次强调,呷哺一直赚钱,只是湊湊有些门店关闭造成报表亏损。“如果不看湊湊亏损的门店部分,呷哺是非常健康的。”

与此同时,贺光启重新定义了湊湊的方向,不是“高端”,而是“高性价比、价格亲民”的品牌。依靠呷哺呷哺供应链,湊湊在全国推出“甄选单点+欢乐畅吃”的双点模式。贺光启预计,湊湊到明年将告别亏损。

行业质价比趋势加压,呷哺呷哺转向“赚绝对利润”

在集团的版图里,呷哺呷哺依旧是那个优等生。

很长一段时间里,“效率”是呷哺呷哺的代名词,也是它最坚固的护城河。上世纪末的北京,呷哺呷哺以人均20元、一人一锅的快餐模式切入市场。吧台式布局、单人份火锅、标准化流程,构成了一种近乎工业化的餐饮模型。

那是资本追逐的年代,效率就是增长,增长即胜利。

在贺光启看来,“呷哺”的DNA是亲民。不过,在这个DNA面前,呷哺不是没有过摇摆。

2016年,呷哺呷哺宣布从一人一锅到轻正餐转型,呷哺呷哺客单价一路水涨船高,从2015年的46.8元涨到2020年的62.3元;2024年年初,公司开始通过售卖“畅吃卡”提升折扣,客单价下降;2025年年初,公司通过买礼品卡赠套餐等活动,将客单价维持在60元以内。

在涨价与降价之间举棋不定,与餐饮行业近几年来的巨大起伏息息相关。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贵。”贺光启表示,“平心而论,我们的定位一直是大众消费。”

在贺光启看来,呷哺的核心模式台式小火锅并未过时,但他也承认,降价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利润越来越薄,原来的利润率有10%,现在能有5%都不错。”

此外,当同行开到隔壁,呷哺会遭遇“短时期的营业影响”,因为“顾客会去尝鲜”。“短期内我们业绩会有起伏,但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在租金的部分已经是控制到最低了。”

值得注意的是,贺光启还提到了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告别对利润率的执着,转而追求绝对利润额。“一个顾客到我这里就餐,我只要赚他五块钱;有一百个顾客我就挣五百……绝对利润额够了就行。”

在他看来,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比拼谁的利润率高,而是看谁能持续提供“好而不贵”的产品。

在采访中,贺光启透露,呷哺呷哺即将推出新的业务线。凭借近30年的供应链积累,集团将提供高品质食材,但客单价依然会锚定在百元左右甚至几十元起的大众消费区间。

他明确表示,集团“不会推出人均五六百元或上千元的品类”,但会坚持做“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品类。“但凡没有办法标准化的事情,呷哺不会去碰,因为它不可做大。”

用人管理实验:呷哺的“分钱”药方

虽然贺光启已经多次强调呷哺呷哺品牌本身“一直都挣钱”,集团亏损主要来自子品牌“湊湊”的门店调整,且公司“现金流很强”,但呷哺呷哺的股价仍处于低迷状态。

截至目前,资本市场还在等待这家老牌餐饮企业苏醒。不过,贺光启对此也很坦然,“当公司的整体素质提升起来了,投资者自己就知道应该要瞄准哪一个公司的股票。”

贺光启认为,提升呷哺呷哺的“一剂药方”在于人才管理。

“监管、激励措施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贺光启顿了顿,“经营品类没错,小火锅、湊湊都没错,人才管理是关键。”

为扭转局面,贺光启正在做一场赌局,赌注是呷哺门店经营利润的百分比。

2025年7月,呷哺呷哺宣布推出“凤还巢”计划,面向内部优秀员工以及昔日的呷哺旧部开放新店合伙人通道。新店采用“三方共同持股”模式,合伙人与呷哺呷哺、集团高管共同持有门店股份,通过股权绑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贺光启希望他们“像老板一样”去选址、经营、思考成本与利润。“门店赚的钱有40%给营运团队分。”

然而,这40%并非没有代价。在一个新开的合伙门店中,店长要投15%,店长之上的主管投10%,再上一层投5%……风险与收益自此紧密相连。

贺光启透露,他的计划里,明年呷哺更多的门店将转为内部合伙模式。

但硬币还有另一面,当40%的利润分成成为指挥棒,如何平衡成本控制、短期盈利与顾客体验、食品安全之间的微妙关系,将是这场豪赌中最大的暗礁。

贺光启称,虽然门店是“内部合伙”,但本质上仍是直营,所有供应链、食材安全这些核心控制权仍在总部。

与此同时,贺光启将呷哺呷哺原本“全国一盘棋”的管理模式“一分为四”,即设立四大区。“本来是一个总部管着上千家门店,现在是四个大区,每个大区管两百多家店,那就能够管得很细。”

对于核心管理层,贺光启也推出了激励方案,集团拿出股份分给高管们。但同时也有条件,并非无偿赠予,而是“捆绑”了风险与收益——高管必须自己真金白银地花钱购买公司股票,公司给予一定倍数的鼓励。

“这制度推出来,我们所有的高管自己都跑去香港开户买股票。”贺光启说,这是将个人利益与公司股价彻底“捆绑”。

贺光启给2025年的呷哺打了89分,“因为它奠定了2026年的起飞”。他认为:“分钱分好了,激励落地了,每个人都在承担责任。只要80%的人能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那部分,公司就会全面改变。”

呷哺呷哺依然站在牌桌上。它的品牌不再年轻,门店也不再爆发式增长,陆续有人为这家企业贴上了“不再成长”的标签。

针对这个评价,贺光启表示他很介意。“呷哺呷哺有近30年的餐饮行业经验和供应链管理经验,这是我们相比年轻品牌的优势和不断成长的底气。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怎么会不再成长呢?”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