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社交媒体上关于布局红利ETF的讨论又热闹起来。这背后有其逻辑:岁末年初通常是资金为来年布局的重要窗口,加上当前经济转型期,市场波动较大,那些分红稳定、现金流充沛的公司自然成为资金关注的“避风港”。
不过,当你在交易软件中输入“红利ETF”时,可能会瞬间陷入选择困难——中证红利、红利低波、红利低波100、上证红利、深证红利、央国企红利等琳琅满目。千万别以为它们都差不多,如果随便选一个,要么收益率不及预期,要么波动超出你的承受范围。
不同“选股配方”造就核心差异
这些红利ETF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跟踪的指数编制方法不同。可以说,指数的“选股配方”直接决定了ETF的性格与表现。
最常见的“中证红利指数”,选股标准简单直接:从沪深两市挑选现金股息率高、分红稳定、具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100只股票。其核心逻辑是“谁分红多谁上榜”。入选公司多为银行、能源、工业等传统行业的老牌企业,业务成熟、现金流稳定。由于覆盖范围广,该指数的行业分布相对均衡。
“红利低波指数”则在红利因子的基础上,加入了低波动率筛选条件。它不仅要找分红慷慨的公司,还要挑选股价波动较小的“淡定型选手”。这样的设计使其在波动剧烈的市场中表现更为稳健。该指数明显倾向于银行、交通运输等收益稳定的行业。
而“红利低波100指数”的筛选更为严格,从连续三年分红的公司中,先按平均股息率选出前300只,再挑选波动率最低的100只。
“上证红利指数”专注于上海证券交易所,选取50只股息率最高的股票。由于沪市大盘蓝筹云集,其成分股与中证红利指数高度重叠,但因仅限于沪市,行业集中度更高,金融、能源等权重行业占比更为突出。
“深证红利指数”从深圳证券交易所选取40只高股息率股票。深市聚集了大量消费、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使得该指数带有明显的成长基因。如果看好中国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这个指数值得关注。
近年来出现的“央国企红利指数”,专门投资央企和国企中的高股息率股票。这些企业通常盈利能力强、现金流稳定,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国家队”背景为其增添了一份安全感。
指数规则决定收益波动边界
每个细微的规则调整都在塑造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这也使得各类红利指数在实际表现中各有千秋。
从收益表现来看,我们整理了5个红利指数近10年的数据见下表。为什么是看指数表现而不是基金产品本身?道理很简单:指数是水源,ETF是河流。有些ETF成立时间不长,还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供分析,看指数更容易识别ETF的风险与收益。如果一个指数的长期表现不好,风险又偏高,那么跟踪它的ETF表现也必然受到根本性的制约。
从收益率表现来看,红利低波指数和红利低波100指数的收益率相对稳定,且持有时间越长收益率越高,体现了其具有较高的长期投资价值。
中证红利收益稳健,但长期收益率不及红利低波。由于其重仓传统高股息行业,在市场向好时能提供不错的股息收益和资本利得,经济下行时虽抗跌,但也难有超额表现。
深证红利表现为波动较大,10年收益率达53.51%,但5年的收益率却为负值。消费和科技股的加入,使其在保持分红属性的同时多了成长想象空间,但波动也明显大于其他红利指数,特别是在科技股调整时可能经历较大起伏。
红利指数即上证红利,相比之下,该指数的整体收益率表现差强人意。
看完了收益,再来看风险,各指数的最大回撤数据如下:
中证红利、红利低波、上证红利的最大回撤幅度相近,均在30%左右,其中红利低波系列相对更优。深证红利的最大回撤明显较大,近5-10年最大回撤均超过50%,这与其包含成长股的特性相符。
回到最初的问题:年末时分,该如何选择红利ETF?答案其实很明确:首先要理解每个指数的选股逻辑,再看这个逻辑是否与你的投资理念相符。当两种红利指数的风险水平相当时,优先考虑历史收益率更高的。当收益率水平接近时,选择能让你安心持有的那个。毕竟,能够长期持有,才是红利投资的真谛。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