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近日,山东一份具有“破冰”意义的文件正式出台。随着《山东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公布,公众长期所关注的职普融通终于从理念倡导走向落地实施,在社会上引发不小的关注。
《实施办法》明确:一定数量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和全日制中职学校作为互转学校,学生可在普高与中职之间相互转学,转学后不适应的学生可申请转回原学校。
为什么转?怎样转?如何保证互转效果?——围绕这些问题,《实施办法》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关于出台背景,《实施办法》鲜明提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丰富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同属高中阶段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学生“出口”方面,各有侧重,“但是,长期以来两者间各自独立、沟通不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选择和成长。”《实施办法》的政策解读中,山东省教育厅这样概括。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张志勇评价:“山东省此次出台《实施办法》,是回应时代需求、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之举,是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改革、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从省级层面打破了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间的制度壁垒,有效促进两类教育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高中阶段整体办学活力,十分及时和必要。”
据介绍,《实施办法》从省级层面系统构建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互转的制度体系,涵盖“学校发布互转通知、学生自愿申请、转入学校考核、拟定转入(出)名单并公示、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完成学籍变动”等基本步骤。
转入学校面向申请学生组织考核,考核内容可以以学生中考成绩、转学前各学期考试成绩以及单独组织的互转文化课和技能考核、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等为组成部分,也可根据实际确定其他具体考核内容。
让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学分互认方面,将普通高中文化课考核、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互认转化的范畴,减轻了互转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了职普学习成果的‘等价流通’,避免学生因转学造成学业中断”。
在济南旅游学校党委书记刘波看来,“《实施办法》对互转的适用范围、时间节点、条件标准和操作流程作出了符合教学规律的精细设计,既赋予了学生选择权,又最大限度保证学生互转后学习的连贯性,确保互转平稳有序,政策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刘波举例,为避免学生在转学中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山东省教育厅建立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籍互转中间库,转出学校推送、转入学校接收,即可完成学籍转换,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他同时注意到,为帮助转学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顺利毕业,《实施办法》明确要求,确因转学前缺修课程导致不能进行后续学习或影响毕业的,转入学校应安排学生进行补学,“同时,为转学后不适应的学生留出了‘可申请转回原学校’的回旋空间,对学生倾注了满满的关怀关爱”。
关于互转学生的毕业与升学,《实施办法》规定,高中学生转入中职后,需达到中职教育毕业标准,方可获得中职毕业证书。中职学生转入高中后,需达到普通高中教育毕业标准,方可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转学后按照转入学校学生身份性质参加相应的高考报名。
“《实施办法》的出台对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诸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邱世峰认为,对学生而言,是成长路径的“再优化”,中考后的“二次选择”,让自己的潜能在更适合的轨道上发光发热;对家长而言,是教育焦虑的“缓解剂”,当孩子在当前学习环境中不适应或发展方向需要调整时,互转机制提供规范、可行的调整渠道。
邱世峰同时指出,对学校而言,这是办学活力的“增强剂”,政策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加强沟通协作,同时也倒逼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对社会而言,是人才结构的“优化器”,有助于培养既有扎实文化基础、又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显然,文件出台仅是第一步,如何真正落地更牵动公众神经。
对此,淄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康建议,各市要立足区域高中教育整体发展布局,综合考虑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方向、特色定位等,积极动员,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学校抓住契机,进一步打造职普融通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就学需求;尽快制定科学可行的互转实施细则,确保互转工作条件明确、流程清晰、便于操作、公平公正、便民高效,同时要一体化考虑好中考招生、学位储备、师资调配等方面政策的协同联动。
此外,成康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初高中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以及家长层面的宣传引导,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更清晰设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更明智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发展道路。
“《实施办法》有助于引导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也有助于引导各地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推动构建更加健康、更加包容的教育生态。”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