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转自:人民网
近日,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在云南召开,会议总结“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绩,谋划“十五五”非遗保护传承重点工作。“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十四五”期间,我国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名,1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达276个。中国非遗馆及浙江、广东、新疆等9个省级非遗馆开放运营,累计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不仅如此,非遗教育也从“进校园”向“在校园”开始深度转变——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组织非遗实践活动。培养出大批“非遗新青年”“小小非遗传承人”,实现了传承队伍的年轻化、多元化。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期间,1.29万余家非遗工坊在全国2138个县落地生根,其中693个脱贫县、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非遗工坊,通过教授传统技艺、生产特色产品,带动120万余人就业增收,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云南的扎染工坊、贵州的银饰工坊等,不仅让当地群众掌握了谋生技能,更让传统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发展。“跟着非遗去旅游”成为社会新风尚,91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相继推出。从北京的京剧体验之旅到浙江的青瓷文化研学,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非遗温度、体会文化魅力,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多方协作让非遗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非遗更是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不断深化人文领域交流互鉴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随着“太极拳”“送王船”“中国茶”“春节”等项目相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我国上榜项目达44项,稳居世界第一,充分彰显了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吸引力。许多外国游客专程到中国听古琴演奏、看京剧表演、穿汉服拍照、耍鱼灯祈福,非遗成为跨越语言障碍的“通用语言”。越来越多的中国非遗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
一项项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国非遗在“活化”中结出的累累硕果不是终点,而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要继续坚守“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创新中发展,赓续深蕴其中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既留存其“形”,更传续其“魂”,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才能不断擦亮非遗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