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君殿 摄影:梵雁平
东天门
▌梵雁平
在首钢园区的西侧,永定河畔,矗立着一座海拔仅184米的小山——石景山,这里却隐藏着北京最古老的秘密。大多数人熟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但鲜为人知的是,京城还流传着“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的民间传说。这里的金阁寺,正是坐落于石景山上的这座古寺。
根据现存史料与碑刻记载,金阁寺的历史可追溯至晋唐时期,并在明代重修时更名为净土寺。山中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许用宾所撰《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碑刻中记载:“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这表明在金阁寺建立之前,石景山上便已有藏经的历史,而金阁寺则继承了自晋代以来的佛教遗产。此外,根据许用宾的《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碑刻内容可知,该寺在唐初武德年间已建有玉皇殿。
另有记载表明,唐代僧人道宗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在“燕庭金阁寺”受戒,而北京石景山地区有一座名为金阁寺的古刹。这些证据表明,石景山的金阁寺在唐代已是一处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
“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中的“北京城”,实指元大都。元大都始建于公元1267年,自此,北京才真正具备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大都市规模,并奠定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
如果以这个时间节点来推算,石景山金阁寺拥有文献或实物佐证的历史,确实早于元大都的兴建。这使得“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在石景山当地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
然而,人们更常听到的“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一说法,究竟源自何处呢?这句广为流传的民谚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其原文记载为“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此处的“幽州”指的是幽州城。到了清朝末年,《燕京岁时记》中将一句谚语记载为“先有潭柘,后有北京”,而此时的“北京”指的也是元朝以来的北京城。若从元大都的建立时间算起,潭柘寺的历史比北京城早了九百多年。
由此可见,“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主要强调的是潭柘寺的悠久历史;而“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则更侧重于凸显石景山及石景山金阁寺的深厚历史底蕴。这两句话所蕴含的历史渊源各有不同。
如今的金阁寺,作为北京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群,见证了石景山成为“燕都第一仙山”的辉煌。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皇帝曾亲临石景山地区,视察浑河,并下令大臣治理浑河。而石景山上的“金阁寺”正是俯瞰浑河的绝佳位置。正如《帝京景物略》中所述:“山最上,金阁寺。寺最远眺望,望苍黄一道,如带南缀者,浑河也。”至今,山上仍保留着万历皇帝御笔题写的“灵根古柏”石刻。在石刻附近,还能看到唐代开凿的孔雀洞、普安洞等藏经洞,其中孔雀洞内的佛龛尤以显著的唐代风格引人注目。
金阁寺附近,还有一座与其历史密切相关的碧霞元君庙。这座古庙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约1517年),由正德皇帝的近侍太监钱宁出资兴建。据古籍记载,该庙“穷极壮丽”,甚至引得明武宗朱厚照亲临参观。然而,嘉靖皇帝即位后,钱宁被处死,他所建造的庙宇也被下令捣毁。到了万历年间,一位董姓太监主持重修元君庙。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北辛安的“士庶商贾众善人等”以及“远近村庄善男信女”再次对碧霞元君庙进行了重修。
明清至民国时期,以碧霞元君庙为中心的石景山庙会每年都会在此地隆重举行。相传,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的诞辰,因此庙会通常在农历四月十五前后三天热闹开场。每逢此时,山道两旁商铺云集,山上山下香客往来不绝,人们纷纷烧香拜佛,祈愿求子,渴望得到天仙的庇佑。
除了金阁寺和碧霞元君庙,石景山古建筑群还留存着其他历史遗迹,例如石景山古井。尽管井中如今已无水,但从其地理位置推断,它应是金阁寺僧侣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沿着金阁寺向北攀登山路,不远处便可见功碑阁。这座建筑坐落于石景山公园的山顶,是该景区内标志性的地标之一。功碑阁共有五层,采用三重檐设计,顶部为攒尖顶。登临其上,向东远眺,古老的北京城尽收眼底,而山脚下的永定河宛如一条银带蜿蜒流过,仿佛在引领人们感受岁月深处的沧桑余韵。
石景山古建筑群,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京西秘境,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继续传颂着“先有金阁寺,后有北京城”的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