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竞速期:商业火箭的价值锚点与“长期主义”之道
创始人
2025-11-25 16:51:12
0

近一个月里,全球商业火箭圈可谓“好戏连台”:美国新格伦火箭第二次发射成功实现一级海上回收;在国内,朱雀三号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和一级发动机静态点火,天龙三号则成功“一箭36星”模拟载荷运输与振动试验成功,首飞在即。主要航天国家商业火箭技术突破的差异化路径与工程落地节奏分野,清晰指向产业格局重塑的“奇点临近”。

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等央媒近期提出“资本应赋能技术向商业转化”观点,强调“规模化与高可靠是行业堵点突破口”,精准点明了当前商业火箭行业的阶段性特征。全球低轨卫星 “占频保轨” 竞争进入冲刺期,我国低轨巨型星座建设步入关键期,未来5-10年需完成上万颗卫星组网发射,运力缺口显著,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商业火箭的补位价值愈发凸显。

中国商业航天历经十年发展,正站在关键的历史拐点。上游火箭技术的竞速赛如火如荼,不仅打破了传统发射模式的成本枷锁,更为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成为检验商业火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终极舞台。在首批冲击IPO的头部企业纷纷展现产业化、规模化实力的当下,火箭行业的价值认知偏差也在经历结构性校准,趋于理性与系统化。

底层逻辑:商业火箭企业的进化公式

(一)技术维度:锚定商业需求,拒绝“技术秀场”

商业火箭的技术创新绝非天马行空的探索,所有技术突破都必须围绕降本、提效、匹配订单的核心目标,坚决避免陷入一味追求单点技术领先的误区。技术的价值最终需通过“能否接住规模化订单”来验证,而非停留在实验室的参数报告中。当前阶段,“大运力、可靠入轨、可回收”三大技术方向协同发力,才是构建稳健、理性商业闭环的关键支撑。

可回收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箭体重复使用降低单次发射成本,但其成熟与规模应用仍需经历一个持续试验的必经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正因如此,其发展节奏必须与现实运力需求及技术阶段相匹配,避免“为回收而回收”。大运力是当前阶段破解低轨星座组网瓶颈、承接批量订单的核心竞争力,其实现不仅依赖火箭箭体设计,更取决于大推力发动机的成熟度与可靠性;而可靠入轨技术是商业合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企业市场口碑与订单持续性,其核心在于冗余设计、故障预案与测试验证体系。简单来说:大运力匹配规模化组网的核心需求,可靠入轨是商业合作的基础前提,可回收则着眼长期降本,三者缺一不可。

从国内民营火箭的技术路径抉择上,“先运力后回收”成为部分企业基于市场需求作出的主动战略选择。其路径清晰而务实:率先攻克大运力技术壁垒,以承接迫在眉睫的组网订单,为后续回收技术的研发与迭代提供充足的现金流与时间窗口。例如,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采用发动机3D打印、煤基煤油硫分离等技术,旨在实现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其一级动力系统推力在国内液体火箭中处于领先水平,近地轨道运力可达22吨,执行“一箭36星”组网发射任务,并具备服务空间站货运与中高轨卫星发射的能力。据了解,天龙三号是国内少数同时布局可回收、大运力与可靠入轨技术的民营火箭之一,体现出技术路径上的务实导向。

(二)产业维度:全链路布局,筑牢高频发射根基

规模化是商业火箭降本的关键,而规模化的实现离不开全链路产能支撑。仅靠研发团队的技术突破,无法实现批量发射,企业必须构建从核心部件自研、火箭总装制造,到发射场保障的完整产能体系。

在产能布局上,头部民营企业正通过“核心部件自研+区域化产能布局”的模式构建系统优势。以星河动力和星际荣耀为例,前者推进“智神星”系列火箭生产基地建设,后者则在成都双流区落地火箭生产基地,目标实现每年20发以上的产能规模。天兵科技也初步构建起覆盖多地研发、制造与发射的产业体系,据公开信息,其年产能目标为30发火箭和500台火箭发动机。这种“核心部件自研+区域化产能布局”的模式,已成为头部火箭企业的共同选择。

国家队的全链路能力建设更具标杆意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长征八号甲火箭,其“7天发射、7天恢复”的“脉动式”生产线与3个垂直工位的配置,为高频次组网发射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谋划到建成仅用878天,其低温加注系统等指标居国内首位,成为商业发射的核心枢纽。

未来1-3年,低轨星座将进入密集发射期。在这一关键窗口期,无论是民营企业构建的规模化产能矩阵,还是国家队打造的高效发射基础设施,本质上都是在抢占“产能-发射-服务”的系统能力制高点,唯有形成全链路协同优势的主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三)资本维度:IPO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化新起点

证监会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支持范围的政策,更从制度层面为产业资本的进入打开了通道。仅一年来,冲击IPO的商业航天企业就近10家。对商业火箭企业而言,IPO从来不是“功成名就”的终点,而是通过资本力量完善产能、拓展市场的“新起点”。资本市场应摒弃对“技术概念”的炒作,聚焦企业“技术转化为产能的能力”,唯有资本与产业需求同频,才能避免行业陷入“虚火”。

从行业动态来看,“资本赋能产业化”的趋势已十分明确。多家拟上市企业的资金投向高度一致地集中于产能建设。例如,中科宇航等企业在上市辅导阶段披露的融资计划中,将大比例资金分配给产能建设与发射场布局;星际荣耀的D+轮融资首批7亿元资金,投向火箭量产与能力建设。这种资金投向的一致性,印证了资本对“技术落地能力”的关注度已远超单纯的技术研发。此外,地方政府产业基金成为重要推手,“民营技术+国资赋能”的模式,既保障了产能建设的资金需求,又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区域战略的协同。

(四)战略维度:融入国家体系,实现价值放大

商业火箭的长期增长,离不开与国家战略的协同。通过运力补位助力国家低轨星座组网,同时借助航天工业基础降低自身研发与制造成本,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民营火箭与国家战略的协同性,正通过运力互补逐步显现。预计在今年年底首飞的天龙三号,若成功入轨,其近地轨道运力将有效补充国家队资源,共同缓解低轨星座的组网需求。缓这种互补性在实践中已见成效:长征八号今年承担的多批次巨型星座发射任务中,就通过商业化调度机制,整合了民营卫星企业与国有发射力量,实现商业资源的协同运作。这种“商业补位国家战略”的模式,既能让企业获得稳定的战略级订单,又能依托国家航天体系实现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

商业火箭并非独立于国家体系之外的“挑战者”,而是国家航天工业的补充者与“共建者”。这一定位已在多项国家航天政策中得到明确,民营火箭企业可通过专用发射工位资质申请接入国家发射网络,而国家队则通过技术转化、设施共享为民营企业提供支撑。这种“公私协同”的生态,正是我国商业航天区别于国际同行的独特优势。

综合上述四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得出核心结论:商业火箭赛道已从“单点技术突破”进入“系统能力竞赛”。在这一阶段,单一维度的优势已难以打通发展堵点,唯有在技术上锚定商业需求(可回收、大运力、可靠入轨协同)、产业上实现全链路布局、资本上推动产业化进程、战略上融入国家体系,形成多维度协同发展的系统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这构成了商业火箭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在激烈竞争中践行“长期主义”的关键。

结语:长期主义下的航天产业共建之路

未来5年是我国低轨星座组网的关键窗口期,涵盖技术自主性、量产稳定性、发射经济性与生态协同性的综合较量,将成为商业航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标尺。

在商业航天IPO竞速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行业的发展规律日益清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与国家队的基础设施支撑同等重要,资本的理性赋能与产业的务实布局相辅相成。商业航天的“长期主义”在于找到技术探索与商业现实、短期产能与长期创新的平衡支点。唯此,才有机会在“太空经济”长跑中胜出,共同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编辑:贾珮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