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张戈手拿济公木雕
1999年,我全家来到上海之后,上海视协的老前辈、导演张戈老师请我们到他位于莘庄的家小聚。他耐心地告诉我,先从徐家汇坐地铁到莘庄站,然后我来接你们。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到上海不久,身边真没几个朋友。所以当张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的时候,可以想象我们有多高兴了。当我们从莘庄地铁站出来,看见风度翩翩的张老师站在小车边等着我们,张老师个子很高,腰板笔挺,笑容浅浅,却目光炯炯。他站在那里等我们的样子令我久久不忘,我的喉咙还有点酸涩的感觉。我们初到上海,非常孤独,而茫茫人海,有这样一位老师帮助、鼓励,像春风一样抚慰心灵。
那些美好的日子,我们在张老师的家,吃到了上海最好吃的小菜,他的夫人余老师做得一手好菜,而且速度很快,好像一转身变戏法一样就会变出菜来,而你根本不知道这些菜之前在哪儿。这很奇妙,也感觉这是美好的厨艺,有魔术师的气质。张老师说起了他导演的电视剧《济公》,如数家珍:“那是全国第一次把济公这样的题材拍成电视,这是需要创新的。当时我们创作时就有一种自信心,相信这个剧本,这样的班子,找到合适的演员,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好作品。”知道吗?当年所有的制作费仅两万元!演《济公》的游本昌老师片酬为500元!
张老师又说起了他导演的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他告诉我,主创们去上海国棉一厂纺织车间体验生活了接近一周。张戈老师认真的样子特别可爱,他说体验生活是必需的,不然没办法创作。深夜我们搭晚班地铁回租的公寓,地铁里没什么人,车厢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这本是夜色里最深的寂寞的叩击,却因有了这样的良师益友而变得分外动人。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张老师的家里。余老师这次做鱼、虾,还煲了汤。也是很奇迹的,感觉她在厨房里转悠着,一会儿就端出了清清爽爽的菜上桌,令人忍不住小声地叫出声来……外面有淡淡的月光,屋里静静的,说话的声音徐徐铺开,跳出来的是剧里的人物与情节,仿佛是流逝岁月里的大树,长出浓郁且昂扬的枝干。
在今年上海视协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我也回忆了这份感动。从20世纪90年代做编剧至今,我在上海创作和工作,写的作品也幸运地在荧屏上展现。我很感恩遇上好的时代,特别是上海市文联、上海视协的鼓励与帮助。如今荧屏模式虽变,但记录时代、反映上海变迁、讲老百姓故事,始终是我的责任与功课。许多年来,上海的电视艺术工作者们以一部部精品佳作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丰富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身为电视人,我为此自豪,颇感幸运,并且深深感恩。
作为上海市文联、上海视协大家庭的一分子,作为一名编剧,我会继续扎根人民,以敬畏之心、真实之态,不懈努力打磨作品——创作者终究要靠作品说话。我们要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激发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电视艺术是关于热爱、激情与美好的事业。我始终相信,长途跋涉的坚持可以走出广阔大道。祝愿上海市文联75岁生日快乐,未来更精彩。
原标题:《十日谈·团结创造新征程|王丽萍:秋天的美好》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刘芳 钱卫
来源:作者: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