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注意到小雯的字,是在批改语文作业时。那一页歪斜的字迹像蜷缩的小虾米,“人”字的撇捺东倒西歪,三点水连不成线,连名字里的“雯”字,雨字头都压得下方“文”字喘不过气。我捏着红笔犹豫片刻,最终没舍得打叉,只在页脚轻轻画了颗星星,写了句“加油,老师相信你能写得更舒展。”
下课后,我把小雯叫到办公室。她攥着衣角,头垂得很低,像是早知道要被批评。我没提作业里的问题,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崭新的田字格本,翻开第一页:“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一’字开始,好不好?”她愣了愣,慢慢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不确定。我握着她的手,笔尖贴着田字格的横线移动:“你看,‘一’字要像地平线一样平稳,不能太用力,也不能轻飘飘的。”她的手指起初有些僵硬,练了五六遍后,笔下的横线终于有了平稳的弧度,不再像之前那样忽粗忽细。临走时,她盯着田字格里的“一”字,小声说了句“谢谢老师”,声音轻得像羽毛。
周末,我去小雯家家访。开门的是小雯的奶奶,得知我的来意后,连忙把我往屋里让。小雯正趴在餐桌上写作业,看到我,手忙脚乱地想把本子合上。我走过去,笑着翻开本子:“我们继续上次的‘一’字好不好?今天老师还带了个故事。”我指着“人”字说:“你看这个字,撇像人的左腿,捺像右腿,要互相支撑才能站得稳,就像你和奶奶互相照顾一样。”小雯的眼睛亮了亮,握着笔慢慢写起来,这次的“人”字,撇捺终于撑开了,像个挺直腰杆的小娃娃。奶奶在一旁抹着眼角:“这孩子总说自己写得丑,不敢下笔,麻烦老师多费心了。”
回到学校,我在班里发起了“汉字小老师”活动。我特意安排写字工整的同学和小雯一组,还悄悄跟他们说:“小雯最近进步特别大,你们要多夸夸她的字。”一次练字课上,同桌小雨指着小雯写的“月”字说:“你这个‘月’字像弯弯的月亮,比我上次写的好看多了!”周围的同学也凑过来,七嘴八舌地称赞。小雯的脸红红的,却把笔握得更紧了,笔下的“日、山、水”一个个立起来,像排队的小士兵,整齐又精神。
两个月后的语文测试,小雯的作文本上,字迹虽然还不算顶尖,却已经工整舒展,每个字都规规矩矩地待在田字格里。我在她的本子上画了一颗大大的五角星,旁边写着:“你笔下的汉字,已经有了自己的光芒。”那天放学,小雯跑过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是她写的“谢谢老师”,四个字方方正正,像四颗小小的星星,落在我的手心里,也落在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用耐心做笔,以鼓励为墨,陪着孩子一笔一画地书写,直到他们的笔尖也能绽放出星光。(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 万晓煊)
原标题:笔尖上的星光 来源:咸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