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三明日报
龙舟鼓点唤醒的乡愁,碧水绿岸铺就的生态底色,崇文重教点燃的希望火种……近年来,清流县嵩口镇这座兼具“古色古香”底蕴与“新风新貌”活力的古镇,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教育为要,深耕乡风文明,绘就了一幅文明新图景。
龙舟文化润乡土
龙津河与嵩溪河交汇的水域,孕育了嵩口绵延数百年的龙舟文化。嵩口镇龙舟文化自有史记载以来,便在当地衍播,明清时期更趋盛行,成为一年中村民最期盼的民俗盛典。早年龙舟赛以“抢鸭竞技展身手、初二下水迎端午、十五上岸享水酒、纸船送瘟祈平安”等特色习俗呈现。
龙舟赛事一度中断。1989年,怀着对民俗文化的执念,嵩口镇龙舟协会前会长黄广成牵头筹备成立龙舟协会。1991年,第一届龙舟赛事正式重启,18支队伍劈波斩浪,岸边观者如潮。2024年,阔别十五年的游龙舟民俗回归。2025年端午,两艘龙舟破水疾驰,选手们随鼓点挥桨,“奋勇争先”的精神在速度与激情中再度弘扬。
“咱嵩口人的端午,怎能没有龙舟?当时抢鸭子的欢乐、上岸时共享美酒的热闹,是刻在骨子里的念想。”回忆起当年筹备协会的初心,黄广成依然略显激动,“我当时就想着,不管付出多少,都要把龙舟重新造起来,把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捡回来。看到全场观众喊加油的样子,我就知道,值了!”
“我20多岁就参加了龙舟活动,有40余年了。”老龙舟手林立中说,“现在划不动了,儿子接过棒子加入龙舟队。这老习俗,就得靠村里年轻人接力传承。”如今,龙舟赛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化解邻里摩擦的连心桥和维系乡愁的纽带,让和睦互助的淳朴乡风在传承中愈发醇厚。
房前屋后“小提升”
“以前,鸡鸭叫声很吵,特别是下雨天,牲畜粪便顺着雨水冲到家门口的道路上,又脏又臭。”家住嵩口镇清泉新村的村民王辉华回忆道。
清泉新村于2015年搬迁组建而成。新村建成后,东北角近600平方米的地长期闲置,不少村民趁机“抢占地盘”搭建鸡圈鸭舍,严重影响周边环境。
村民反映后,嵩口镇镇政府经调研,拿出微乐园建设方案并征求意见。方案得到一致支持,仅用3天时间,村民便自行拆除了所有牲畜棚。如今,这里已配套建成凉亭、健身器材、滑滑梯等设施,昔日的脏乱差地带变成老人孩子喜爱的微乐园。
与清泉新村隔河相望的上坪村,在龙舟协会会长王永春等带动下,村民自发捐资合力推进河边步道美化工程。王永春受赖坊镇樱花盛景启发,联合乡亲与村“两委”敲定步道两侧种植樱花的方案。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树苗出树苗,仅一周便完成500多棵樱花树苗的栽种,等待来年形成亮丽风景线。这些看似微小的工程,不仅让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更凝聚了村民向心力。
勤学重教蔚然成风
“教育兴则乡村兴,人才旺则家乡旺”始终是嵩口人坚守的信念。自2016年梓材村“敬老奖学基金会”成立以来,乡村能人们率先垂范,连续十年开展奖教奖学活动,奖励范围覆盖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各学历层次学子。2023年起,基金会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每届活动不仅有庄重的奖学金发放仪式,更配套热闹的踩街庆典,获奖学子成为全村的骄傲。
“我家孩子今年考上了研究生,基金会给了奖学金,孩子还跟着踩街队伍走了一圈,村里老老少少都来道贺,很受鼓舞。”梓材村村民魏振华说。
“我是土生土长的嵩口人,当年也是得益于家乡的教育资源才走出大山。”基金会发起人魏海荣道出初心,“现在有能力了,就想为家乡出份力。这十年,看着越来越多学子考上名校,有的毕业后回村当老师、搞产业,觉得所有付出都值。”
如今,勤学、重教、助学的氛围在嵩口镇蔚然成风。(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