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的精神突破实践困境
创始人
2025-11-25 15:48:55
0

从政策蓝图到落地生根,基础教育的深层次改革需要坚实的实践支撑。地方改革作为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以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与久久为功的坚持,成为推动改革破局的核心力量。在第四届教育局长论坛上,透过“百佳案例”,参会者亦真切地感受到了地方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心与毅力。本文择其中部分案例做简略报道,以飨读者。

山东威海:以“市县结合”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山东省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东端,下辖7个区市、开发区,现有各类学校(幼儿园)588所,在校(园)生50.13万人。过去,受县域行政壁垒、资源配置机制差异等因素影响,威海市义务教育领域存在区域间办学标准不统一、城乡教育投入均衡性不足等问题,部分区域因人口流动出现学位供需失衡,农村与城区学校在设施配备、师资水平上存在差距。同时,“择校热”现象较为突出,校际生源分布不均,影响教育公平;学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指引,“千校一面”问题明显;数字化资源整合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壁垒尚未完全打破。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升,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原有以县域为主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诉求,亟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为此,威海以“市域统筹、县域共进、市县结合”为核心抓手,聚焦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机制。在市域统筹上,威海紧扣人口变化与城市布局,出台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规划建设、设施配备等“五个统一”标准,从制度层面打破县域壁垒。资金投入方面,以在校生数为基数,充分结合各区县财力差异系数进行分配,确保教育投入重点向人口净流入区域倾斜。教育财政支出占比稳定在20%以上,新建城乡学校均按省二类以上标准建设,确保塑胶场地、校园信息化及安防覆盖率持续保持100%。同时构建“自上而下监测﹢自下而上查摆”双向督导体系,开展义务教育9大学科162类指标监测,组建622人督学队伍,实行月度实地督导与云端报备,压实改革责任。

在资源调配中,威海建立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近十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0所,实现100%标准班额;推行“一区一案”中考改革,通过“奇偶分生”“指标100%到校”等方式,搭配集团化办学化解“择校热”;将教师编制纳入市级统筹,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把农村任教经历作为高级职称评审必备条件,推进教师年交流比例近30%,有力缩小了城乡师资差距。

在内涵发展上,威海细化236项教育管理“威海标准”,推动458所特色学校建设实现“一校一品”;创新“基础﹢弹性”作业模式,落实每日体育课与15分钟课间,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1.8%;威海还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整合数千项名师资源,供全市学生、家长、教师免费使用。

甘肃定西:盘活闲置资源筑劳动教育之基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下辖19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6.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1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区域。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2所,其中,农村学校97所,占总数的63.81%。农村教学点21所,其中10人以下8所,占38.09%。共有学生76336人,其中农村学生9710人,占学生总数的12.72%。长期以来全区存在农村学区布局分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部分学校因生源减少出现校舍闲置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场地缺、资源散、联动弱”的短板日益凸显。

基于此,定西通过学区优化调整与闲置资源盘活,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通过创新“基地整体规划、城区学校主建、农村学区主管、城乡资源共享”模式,将19个农村学区整合为6个大学区,盘活22处闲置校舍和18块闲置场地,开辟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12所,打造5个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3万余名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同步打造涵盖革命遗址、非遗场馆等资源的5条研学线路,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硬件支撑。

在师资建设上,实行“双负责人”制度,城区学校负责人聚焦课程规划、师资培训等核心环节,农村学区负责人则负责基地日常运营管理;构建“学科融合型教师﹢实践赋能型导师”双师体系,遴选博物馆讲解员、农技专家等充实实践导师队伍,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师资专业能力,依托“教联体”扩容研学师资库,吸纳科技副校长、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

课程实践中,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周”活动,整合农田劳作、非遗手工等跨学科课程,挖掘区域特色开发沉浸式实践套餐与红色研学、农耕体验等特色路径,同时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家长劳动课堂”“亲子农耕日”等活动凝聚育人合力,推动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从短板变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天津河东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河东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市的教育高地之一。但作为老工业城区,区内的高中学校均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没有家长普遍认可的传统名校。随着天津市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河东区逐渐成为中心城区内主要的人口流入区域,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就读。自2020年起,区域内高中生源数量持续增长,到2026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将比2020年翻一番,学位供给压力日益加剧,预计到2033年达峰。在此背景下,河东区面临着既要扩充学位又要提升教育质量的双重挑战。

在此背景下,河东区立足中心城区人口流入增长、学位需求扩容与质量提升的双重挑战,以构建“多样、特色、高质”普通高中发展格局为目标,深耕多样化特色发展路径。

首先,精准锚定区域学情与校情,优化办学布局与分类定位,形成涵盖示范高中、品牌高中、特色校等多元类型的发展生态,推动各校差异化发展。如有的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入大学先修课程,有的主打“科技﹢”特色开设人工智能等实践课程,有的构建“美育﹢体育”融合路径,还有综合高中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普职融通模式。

建立了学位动态预测机制,每年提前研判缺口并通过改扩建、新建学校保障供给,制定十年高中建设计划。还制定了2025-2035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推动优质九年一贯制学校转型12年制,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连贯培养;组建多所教育集团,将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体系,通过品牌输出、管理复制、师资共育实现高起点发展。

以“品牌高中、强校工程、跨越工程”三大工程梯次推进,河东区激活了不同层次学校的内生动力。针对不同学校优势精准施策,“品牌高中”侧重辐射带动全域提质,薄弱校借助“强校工程”补齐硬件与管理短板,潜力校通过“跨越工程”打造特色突破点,形成错位发展、整体提升的区域高中教育生态,既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又破解了“千校一面”难题。

江苏南京:构建新型优质小班制育人新范式

南京市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自2001年起持续推进小班化教学实践24年,已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范式。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新挑战日益凸显,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学龄人口结构新变化、资源配置优化新挑战,南京市立足既有经验成果,全面启动新型优质小班制改革。

南京以“幸福每一个”为核心理念,践行全纳性、个别化、活动化原则,出台了《小班教学规程》等系列制度,同时研发个别化提问、多元化活动体验等教学策略,激发校本创新活力。坚持全市小学全员参与,整合既有成果推进机制转型与过程治理,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大规模教育”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推动教育从“资源均衡”向“质量公平”跨越。

南京还发布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小班化从规模调整升维为育人范式革新,以新资源配置、新组织保障、新样态构建、新技术支持、新过程实施这“五新”作为支撑,聚焦“人的现代化”实现优质发展。具体改革中,南京创新课程组织样态,探索大小班结合、分层递进等教学形式,通过差异化目标、内容与辅导落实因材施教;构建师生共学的互动生态,让课堂从“教师管控”转向“多元共生”;建立“为了学习的评价”体系,形成评价与教学调整的联动机制;搭建市统筹、区联动、校落实的三级教研闭环,以集团为纽带促进成果共研共享;依托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研发智能教学助手与学伴,用数字技术赋能精准指导。

山东潍坊:深化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潍坊市中考改革自2004年开始实施,经过二十年探索完善,在落实“五育并举”、加快育人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学生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为充分发挥全国中考改革试点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潍坊率先在山东省推进新一轮中考改革,并于2024年12月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意见》,推动中考改革从顶层设计迈入全面实施阶段。

在招生机制上,潍坊划定“8个县市﹢市区”的9个独立招生区域,实行“9区统招”、严禁跨区招生,从源头稳定县中生源;推行“一地一策”模式,通过电脑选校均衡派位、分段均衡派位、划片招生等差异化方式均衡生源,同时将优质高中不低于60%的招生计划作为指标生全部分配至区域内初中,创新“6C﹢3C”录取底线(6门考试科目等级互换达6C等级、3门考查科目均达C等级),扩大薄弱初中学生升学机会。

在考试结构调整上,潍坊将考试科目精简为语文、数学等6门核心科目,较改革前减少40%,减轻学生“全科备考”压力;落实省级统一命题,增强试题开放性,避免“机械刷题”现象,历史、地理等考查科目达D等级即可参与公办高中录取,考核科目以合格为标准;创新考试形式,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考试,体育与健康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操作考试融入日常教学,避免“集中突击训练”。

在素养导向评价方面,潍坊提高体育与健康分值占比至中考总分的11%,其中过程性评价占40%,强化体育育人价值;将综合素质评价按10分计入道德与法治总分,聚焦重大违纪行为简化评价流程;强化特长素养培育,推进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计划占高中学校计划的15%,衔接国家“强基计划”,涵盖基础学科素养突出及艺体特长学生。

(朱英杰整理)

原标题:用改革的精神突破实践困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