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项目3个泊位的沉箱安装是本季度的关键任务,咱们得抢时间、拼效率。”进入四季度冲刺关键期,中交三航局六公司承建的湄洲湾港罗屿13-15号泊位项目经理廖金和正带领团队环环相扣推进各项工序建设,进行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沉箱攻坚战”。
抢工期的“赛跑”刚起步,就被海上养殖拆迁按下了“暂停键”。项目党支部书记林文强立刻带领党员干部扎进渔村,逐户走访渔民、耐心解读征拆政策,帮大家算透“长远账”,仅用27天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扫清了工期推进的首个障碍。
拆迁难题一破,基槽开挖立刻“提速”。作业船阵迅速在海域铺开,挖泥船的绞刀高速运转、搅起滚滚浊浪,6条泥驳船在调度员杨志的精准“操盘”下“接力”运泥,于航道里井然有序地往来穿梭。不到两个月,基槽开挖进度就按计划完成,杨志笑着说:“这下沉箱有地方安‘家’了。”
在基槽开挖的号角刚吹响的同时,不远处预制场的沉箱预制也随即拉开序幕。
早在施工策划阶段,技术团队便依托BIM技术对首件沉箱的钢筋骨架进行建模分析,模拟施工路径,规避现场调整工序的风险。技术团队还发现,由于单个沉箱重达2849吨,预制过程中钢筋绑扎环节极易出现底层底板钢筋间距偏差的潜在风险。
“抢工期不能只拼速度,提前化解风险才是保进度的关键。”预制前一段时间廖金和召集项目团队对照施工策划方案,结合现场实际进行研讨,重点围绕沉箱制作明确各岗位职责并制定相应措施,把问题解决在施工前。
在面对钢筋间距及保护层易偏差的问题时,项目团队提出采用钢筋短料再利用的方法,将钢筋短料再加工作为U型定位筋的创新思路,彻底解决了钢筋间距及保护层难控制的问题。团队利用“带卡槽钢筋定位架”,将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与此同时,团队还对两台钢筋弯曲机进行全面“体检”并校准参数,力求将弯钩角度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设备检查和校准参数是费点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钢筋加工的误差越低,沉箱制作的速度越稳,减少了后期返工整改的麻烦才是最实在的节约工期。”设备员隆昶徽指着钢筋弯曲机说道。
在此过程中,项目团队还派驻质量员驻场抽检,前置管控流程,关键工序实行“旁站监督+数据留存”双保险,为沉箱的制作质量提供保障。
随着这些“妙招”落地,沉箱预制工效从最初7天完成4层提升至6层,43件沉箱预制任务更是较计划提前20天“冲刺收官”,为四季度码头主体施工抢回半个月黄金工期。
预制场的第一个沉箱刚“出生”,安装的“接力赛”便紧锣密鼓进行。
项目团队提前3个月便反复勘察海运路线,与海事部门共同划定施工水域禁航区域,对航行管制方案进行优化,同步拓宽加固运输通道,为沉箱运输铺就“通途”。
不到一个月,11件沉箱全部安装完毕,比计划缩短了近半个月工期。
如今,项目全年进度指标超额完成12%。罗屿港700米新筑港堤如银色长龙卧波,3个7万吨级泊位的轮廓也在夕阳下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