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日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与知识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优秀论文作者、课题项目负责人及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以“实践经验”“知识体系”为关键词,热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学术阐释与国际表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重大创新,突破既有西方理论范式的解释边界,亟需构建具有主体性、系统性和世界性的知识体系。他从理论原创、学理提炼、共同体建设、话语传播四个维度,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时代使命与路径选择,呼吁以“中国学说”回应“中国实践”,以系统化知识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全球治理。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主任解超回顾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背景,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迫切性、基础性。他介绍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相关领域的探索进展,包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与重点课题、建设研究中心、打造省部级创新研究基地、组织专项课题研究等举措,期待思想交锋激发理论创新。
与会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深刻地改变中国,也在为世界现代化版图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范式。深入梳理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构建知识体系,是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从大历史观出发,深刻剖析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工农联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聚焦哲学自主性问题,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以中西互鉴为路径,并重申“源”与“流”的统一是回应现实与历史的基本立场。
捷克科学院教授胡北思(Marek Hrubec)从全球治理视角出发,分析“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等对南方国家的制度型赋能作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为全球发展提供系统性方案启示。英国诺丁汉大学埃菲·肯·古尔肯(Efe Can Gürcan)教授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构建了以“发展为引擎、治理为方向盘、现代化为目的地”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结构,为理解中国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国际表达。
复旦大学教授唐亚林重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政治学的元问题,倡议构建公共权力有效制约与积极行使、公民权利有效维护与责任担当、公共利益有效分配与社会生产、公共精神有效提升与共同进步的“四公目标体系”,以体现中国制度文明的独特创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青龙主张进一步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提出打造“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支撑—国际传播”一体推进的知识生产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瞿骏强调历史研究的“通心”能力,提出应以“国家心灵”与“社会心灵”双重维度重塑史学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历史主体性。上海大学教授黄晓春以城市基层数字治理为例,提出数智化转型亟需“数据识别—知识建构—公众参与”共同体支撑,呼吁人文社科深度介入技术治理前沿。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和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中心、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科研处、国际交流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力主持开幕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尹晨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原标题:《学者热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术阐释与国际表达”》
栏目主编:王珍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