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春秋,笔墨与时代同行。自1945年创刊以来,《哈尔滨日报》用笔墨记录冰城变迁,以真诚赢得读者信任,成长为兼具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权威媒体。
在创刊八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以原创版画的艺术形式,镌刻哈报走过的峥嵘岁月。致敬历史,不忘初心,谨以此专题献给所有与哈报风雨同路的读者,共同见证我们扎根这座城市、与时代共振的八十年历程。
网络出现之前,重要的新华社电稿都要由电务科通过模写机接收,电传设备将稿件打印在一张长长的纸带上以后,再转送编辑部进入编辑出版流程。接收新华社电讯稿时使用的旧式模写机。
1998年,哈尔滨日报记者深入抗洪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为广大读者及时提供最新、最翔实的抗洪报道。
1998年夏天,面对百年一遇的洪水,哈报全体编辑记者奔赴抗洪一线参与报道,报社的编委会也搬到了抗洪大堤上。报道全方位展示了哈尔滨军民抗击特大洪水表现出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每张报纸都需要大小不一成千上万的汉字。拣字车间里,工人熟练地将需要的铅字从架子上拣出来,动作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保证报纸及时付印。
1988年,哈尔滨日报自办发行,100多个哈报报摊遍布冰城街头巷尾,读者每天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哈报发行员送到手中的报纸。
上世纪80年代,每天一早到哈尔滨日报的报摊买一份当日的报纸,已经成为许多哈尔滨市民生活的日常。
1996年7月18日,由《新晚报》发起举办的“庆‘哈夏’、花车游、狂欢夜”活动,拨动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最兴奋的神经,点燃了市民心中热情的火焰。
哈报报刊零售公司的“北方报刊亭”曾是冰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市民购买报纸书刊的主要渠道。
1979年至1999年,哈尔滨日报社在道里区井街48号办公。
哈尔滨日报社秉承“社会化服务”的宗旨,为政府搭桥,为百姓发声,先后策划推出了为打工者维权、义务劳动美化家园、解决闹心房等一系列民生专题行动,成为市民心中的权威媒体。
1999年12月,由哈尔滨日报社和马迭尔集团共同打造的“老街余韵”铜马车雕塑落户中央大街。这座铜马车雕塑深受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喜爱。
哈报阅报栏是哈尔滨街头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市民迅速了解重大新闻、民生资讯的重要渠道。
迁入报业大厦之后,哈尔滨日报全面实现了电脑化办公,从稿件采写到印刷出版告别了纸笔,出版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网络的普及,哈尔滨日报也是最早拥抱互联网的地方媒体。
2003年4月。由哈尔滨日报社发起的万人徒步大赛开创了哈尔滨大型群众户外活动的先河,如今已经举办了22届,参与者超过60万人次。
2019年6月15日,在防洪纪念塔下,来自哈尔滨音乐学院少儿小提琴艺术团的150名小提琴琴童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薛苏里的带领下,与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合唱团举办了一场小提琴交响快闪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08年7月11日,哈报体育记者王勇钢作为火炬手,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仪式。
他不仅是哈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为冰城新闻界赢得了荣誉。多年来,哈尔滨日报凭借专业深入的冰雪体育报道,与众多读者结下不解之缘。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哈尔滨日报社、哈尔滨学院联合策划推出大型手绘连环画长卷《哈尔滨·百年华章》。精选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绘就一幅由120余个画面、近3000余个人物组成的绘画长卷,勾勒出一座逐梦前行的英雄之城的岁月轮廓。
哈报记者从写文字、拍照片的纸媒记者,变成了能出镜、能拍摄、能飞无人机的全媒体记者。哈报全网用户数量超过2500万,已经具备年浏览量100亿次以上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
在哈尔滨日报社与中共道里区委宣传部的联合创意、策划和实施下,百年滨洲铁路桥变身“国旗桥”,传递着哈尔滨——这座北国冰城对伟大祖国最真挚、最美好的祝福。
2021年12月31日,哈尔滨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客户端“冰城+”正式上线。作为哈尔滨市舆论主阵地和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冰城+”客户端以打造高水平的“舆论主阵地+城市推广商”为目标,累计下载量达405万,年均发稿量10万余条。
策划:孙 伟 张大巍
文案:朱晓松 张大巍
版画:李 迪 张大巍
资料:朱晓松 石松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