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画册正式出版。它没有聚焦宏大遗址全景,而是通过文物细节唤醒时光记忆,让五千年前的红山文明以有温度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成为连接古今的文明纽带。
画册的核心内容围绕牛河梁遗址的文明遗存展开,从文物细节到遗址格局,系统勾勒出红山文化的文明脉络。在文物层面,书中聚焦那些藏着时光印记的细节:玉猪龙蜷曲龙身一侧的细微切割痕,仿佛能窥见红山匠人握石刀雕琢图腾的身影;女神庙遗弃泥料上的模糊指纹,留存着工匠揉捏塑像的日常;第二地点祭坛旁的陶筒形器残片,边缘的烧制变形印记,记录着先民入窑时的无意之举。这些玉器并非普通奢侈品,而是承载精神信仰与社会秩序的“文明符号”——玉猪龙象征神权,玉凤代表祥瑞,勾云形玉器彰显王权,共同构建起红山文化的“礼治”体系,成为中华文明“以玉为礼”的传统源头。
遗址格局方面,女神庙作为红山文化的“精神圣殿”,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堪称“镇册之宝”。这尊未经烧制的泥塑头像眼嵌玉滑石,兼具蒙古利亚人种特征与女性特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宗庙遗存核心文物,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断言“她(女神头像)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58.95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51处遗址点多建在岗丘顶部,而散布在山梁上的积石冢与祭坛,则是阶级分化与古国形态的“活化石”。墓葬等级差异显著,第五地点积石冢分层清晰,上层中心大墓主人随葬品丰富,尽显“王者风范”,印证了苏秉琦先生“古国是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政治实体”的论断。
画册的呈现特点独具匠心,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在叙事方式上,以“视觉叙事”为核心,通过高清特写、航拍图、平面图等丰富图像资料,配合精炼文字,让文物细节与遗址格局直观易懂,如女神头像的斑驳陶土与滑石成睛形成奇妙的视觉对话。结构设计上,开篇以“宇宙年历”为牛河梁定位时间坐标,主体按“遗址—文化—古国—文明”逻辑层层递进,从具体考古发现到抽象文化阐释,脉络清晰。同时,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了解红山文化的重要窗口,助力文明的跨文化传播。
这部画册的出版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文明实证来看,它以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三位一体”格局,将中华文明“信史”向前推进一千余年,实证红山文化中晚期已进入“古国时代”,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文化传承而言,书中清晰展现了红山文化的延续性:牛河梁中轴线与北京中轴线共享“中轴对称”理念,祭坛“天圆地方”形制在天坛、地坛中传承,“礼玉制度”贯穿中国古代史,证明牛河梁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
教育与国际影响层面,2024年牛河梁遗址被纳入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成为中学生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之一,而画册则为青少年提供了生动的课外素材。对于国际社会,它让国内外学者们直观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高度,更新中华文明起源的国际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桥梁,让读者无论是否去过牛河梁,都能通过书中的陶片、泥塑像残件、玉器和已发掘的遗址点,触摸到文明最本真的温度,读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并非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由具体文物拼成的璀璨图景。
从牛河梁,洞见红山文化,感知最早中国。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王小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