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中国医药报
□ 田莹
普瑞巴林、苯磺酸克利加巴林和苯磺酸美洛加巴林号称临床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三剑客”。这“三剑客”虽均可以缓解神经疼痛,但具体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不同。
来自一个大家族
这“三剑客”均属于γ-氨基丁酸类似物家族,通过调节神经细胞电信号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普瑞巴林作为家族中的“老大”,临床应用时间较久。该药物犹如神经系统的“温和抚慰者”,能够与神经细胞上的特定受体结合,有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使过度活跃的神经恢复平静。
苯磺酸克利加巴林属于家族中的“改良派”。该药物的化学结构更加优化,分子刚性显著增强,药理活性大幅提高,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神经靶点,更有效地发挥调节神经的作用。
苯磺酸美洛加巴林也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该药物通过调节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减少疼痛信号传递,具有更优的镇痛效果。这种作用机制犹如为神经信号的“高速公路”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规则”,能够使神经信号的传递更加有序和高效。
各有专长的“业务精英”
这“三剑客”虽都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具体适应证范围和用药剂量仍存在差异。
普瑞巴林就像“多边形战士”,在多个治疗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疗效。该药物不仅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还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临床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同时,该药物也可用于治疗纤维肌痛。在癫痫治疗方面,该药物可作为辅助用药,与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使用,降低突发性肢体抽搐等局部癫痫发作的频率。该药物通常需要每日服用2~3次。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时,建议初始剂量为每次75毫克,每日2次。如果患者用药1周后发现效果不明显,且身体适应良好,可增加用药剂量至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如果患者2~4周后疼痛还是没有明显缓解,且身体能承受当前剂量,此时可以进一步调整用药剂量——每次300毫克,每日2次或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该药物吸收不受进食影响,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
苯磺酸克利加巴林就像是专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专家”,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该药物通常需要每日服用2次,每次20毫克。临床上,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苯磺酸美洛加巴林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较高。通常情况下,开始服用该药物时需要进行剂量滴定,初始剂量为每次5 毫克,每日2次;间隔至少1周后,每次用药剂量增加5毫克,直至增加至每次15 毫克,每日2次维持;如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可减少剂量至每次10毫克、每日2次维持。
偶尔耍耍“小脾气”
用药期间,患者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普瑞巴林可能引起嗜睡和头晕,因此用药后应避免驾驶车辆或从事精细操作。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体重增加,这可能与药物影响食欲和身体代谢有关。另外,少数患者用药后还可能出现外周水肿,如脚踝肿胀。
苯磺酸克利加巴林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头晕或头痛。还有少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药。
苯磺酸美洛加巴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胃部不适(如恶心等)。少部分患者在用药后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 (作者单位: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