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近日,吉林省邓女士在户外登山时,因衣服上的吊牌未摘被网友质疑为“吊牌姐”,后澄清吊牌实为“宝贝回家”公益寻亲卡,引发舆论反转。据极目新闻最新报道,该服装品牌负责人得知后,不仅主动为邓女士澄清事实,还赠送一套全新的滑雪服和帽子以表感谢。
这场因“标签”引发的网络风波,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网络时代“标签化”思维的简单粗暴。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消费者网购服饰后不摘吊牌就穿出门,再利用电商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变相实现“穿完就退”。但在这起事件中,部分网友仅凭一枚未摘的吊牌,便轻易断定邓女士意图占便宜,甚至给她贴上“吊牌姐”的标签对其进行指责攻击。若非当事人迅速澄清、品牌方挺身力证,邓女士还不知要承受多久的伤害。
邓女士的遭遇,是网络“标签暴力”的缩影。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人们习惯于通过简单的标签来快速认知事物、判断是非,却往往忽略了标签背后复杂的真实。比如,不摘吊牌等于想退货、年轻女性用名牌包等于拜金,这类刻板印象大行其道,不仅伤害了无辜的个体,更侵蚀了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
所幸,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理性与善意的回归:品牌方主动澄清事实,更以赠衣之举传递善意,让持续4年的公益行动走进公众视野;邓女士坦然回应,并表示将继续带着这些公益吊牌出行,让吊牌从争议焦点变为公益符号。
风波虽已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网络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给别人贴标签的人,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被贴标签的对象。对个体而言,不妨多一份求证的耐心,“让子弹飞一会儿”,去听听当事人的声音。对整个社会来说,则需要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理性的舆论环境,让那些默默发光的善意不必再经历被误解的考验,能被温柔看见,并被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