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无障碍设施沦为城市“障碍物”
创始人
2025-11-25 08:20:42
0

  □苑广阔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无障碍设施本是为了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或有视力障碍者,然而一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缺失或被占用,还有一些设施不好用、不能用,导致行动不便者出行受阻。(11月24日《人民日报》)

  盲道被电动车覆盖、无障碍卫生间紧锁……这些本应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反而成为他们出行路上的“拦路虎”。

  无障碍设施沦为城市“障碍物”,暴露出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链条问题。一方面,“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城市在创建无障碍环境时投入大量资源,却因后续维护责任不明、监管缺位,导致设施或遭占用、或长期闲置。不锈钢盲道雨天打滑、盲文标识错漏、无障碍通道被石墩封堵等问题,既源于设计施工的专业性不足,更反映出管理环节的疏漏。另一方面,设施的实际可用性与用户体验被严重漠视。无障碍卫生间沦为垃圾堆积之地,盲道成了“断头”直通墙体的摆设,这些现象无不印证着使用者的真实诉求未得到应有重视。

  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与社会参与的不足。尽管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早已正式实施,明确了无障碍环境受益对象不仅包括残疾人、老年人,还涵盖所有具有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让无障碍理念从“特殊保障”升级为“全民共享”。但立法中的倡导性规定较多,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权责配置有待细化。当设施被占用时,使用者往往投诉无门;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的空间限制、历史建筑保护的特殊要求等现实难题,相关部门常因协调权能不足而束手无策。

  破解这一困境,亟须构建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首要任务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的配套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教育、卫生、交通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部门,应当设立专项职能统筹无障碍需求,实现服务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同时,要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的作用,通过典型案例推动各方协同整改。

  更重要的是,要让无障碍设施真正“活”起来,必须引入社会共治的理念。邀请残疾人、老年人等实际使用者参与设施的规划、建设和验收,确保设施符合真实需求。此外,还应鼓励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运用数智技术提升智能监管水平,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无障碍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应用推广。

  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