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于晗
文化是行业的灯塔,决定其发展的方向与价值的高度。当前,我国正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金融强国”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彰显着独特价值。在我国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培育中国特色保险文化已成为关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硬性前提与核心动能。
“相关政策导向促使保险公司转向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注重价值创造而非保费规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教授刘新立解读课题报告《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保险文化的沿革与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时指出。
刘新立表示,中国保险市场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发展路径与文化形态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保险业有必要也有底气,从传统的“大同”“诚信”“仁爱”等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构建起立足中国国情的保险文化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
保险文化与行业生态
202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保险业新“国十条”),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保险文化”,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培育中国特色保险文化的高度重视。
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立足于风险保障、损失补偿与社会稳定,行业发展更侧重于契约精神、长期主义与社会责任。“因此,保险文化更强调如何‘未雨绸缪’的安全逻辑与‘我为人人’的互助伦理。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底色,使得保险文化在金融大家庭中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人文关怀。”刘新立称。
从行业发展来看,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进态势。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这一数字不仅体现行业规模的扩大,更折射出保险业的社会稳定器功能日益增强。在业务结构与产品创新方面,中国保险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出回归保障本源与服务外延扩展并举的趋势。同时,保险业服务模式正经历本质性改革,表现为从简单的财务理赔转向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在行业监管方面,中国保险业正经历从规模导向到风险防控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集中体现在保险业新“国十条”的发布与实施,明确“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保险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
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保险文化的建设兼具历史性机遇与深层次挑战。这些机遇与挑战不仅构成行业发展的现实起点,也深刻影响着保险文化的构建与演变。《报告》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核心机遇来看,多重红利叠加正为保险业打开新空间。首先,随着共同富裕的推进,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对多元化、高质量的保险保障需求显著提升。其次,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保险业特别是养老、健康领域迎来巨大机遇。再次,新经济与新业态催生新型风险保障需求: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迭代加速,新能源汽车、科技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新兴领域保险需求快速增长。最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动能。
深层次挑战亦不容忽视。当前,中国保险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战略转型,这一过程伴随着深刻的结构调整。这要求保险业培育长期主义价值观,摒弃短期规模冲动。同时,低利率环境挑战保险公司传统的利差依赖模式,推动行业更加注重死差、费差等保障类收益来源。消费者信任度仍有待提升:尽管保险业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作出诸多努力,但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影响消费者信任和行业形象。
“总体来看,中国保险业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这一深刻变革,保险文化的重塑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报告》认为,只有构建起以保障为主、长期导向、客户中心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行业文化,中国保险业才能行稳致远,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保险文化的源与流
追溯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无论是“仁者爱人”的责任价值导向、“天下为公”的互助共济思想,抑或“人无信不立”的诚信伦理基石,这些基因散落在传统思想理念、社会治理实践与民间互助行为之中,与现代保险“风险共担、责任守护、诚信履约、风险管理”等核心逻辑遥相呼应。
近现代以来,保险业发展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演变特征,其发展历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核既有民族保险的自强图存,又有红色保险的爱国担当。自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中国保险经历了人民保险的诞生、短暂的停摆,随后进入复业、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其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和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亦成为该时期保险文化演变的核心脉络。
“尤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中国保险业每一步突破都镌刻着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印记,使保险业成为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刘新立表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保险业迎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时期。“新时代的保险文化既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保险文化精华,又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报告》指出。
正是在汲取传统智慧、回应时代召唤的过程中,中国保险文化逐渐凝练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特征,包括“保险姓保”的本源文化、“守信重义”的诚信文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合规稳健”的风险文化、“兼济天下”的责任文化。“这些特征如同行业的‘核’与‘魂’,共同构成中国保险文化的精神谱系,指引行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报告》强调。
聚力保险文化建设路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行业文化建设需在顶层设计、企业践行、行业协同、人才支撑等方面系统优化,进一步促进“互助共济”的核心价值与“诚信为本”的行业底色充分转化为社会共识与实践动能,构建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中国保险文化体系。
《报告》从四个方面给出了路径和建议:一是监管引导,完善顶层设计。通过系统性政策体系构建、科学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与跨领域传播渠道打通,为保险文化建设把脉定向、筑牢根基。二是公司主建,融入经营管理。必须将保险文化融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全流程,健全“高层抓总—体系支撑—基层落地”机制,让文化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以物质成果体现文化成果。三是整合协会、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构建“资源共享、标准统一、协同联动”的文化生态,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文化建设合力。四是夯实文化根基。通过推广国民教育、培育专业人才、提升从业者素养等方式,将保险文化植入认知、融入能力,保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形成监管、公司、行业、教育各方合力,推动保险文化从制度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从行业共识升级为社会认知,以文化软实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保险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强中国保险文化建设需要依托‘监管引导定方向、公司主建强根基、行业协同筑生态、教育人才固根本’的系统性路径,各主体各司其职又协同联动的方式,推动‘互助共济’‘诚信为本’等保险文化价值落地传播,为中国保险文化建设与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刘新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