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建华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在全国县域层面创新设立质量金鼎,通过项目化评价手段,对在质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大企带小企推动产业链质量协同发展成效明显的企业予以专项激励,引导企业从“被动达标”转向“主动创质”,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质量提升路径。这是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质量强县与‘千万工程’、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互融合”的生动实践,也是全国各地积极推进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增强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缩影。
在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一批以质量手段深度融入城乡发展的实践成果正在汇聚。东小口镇坚持以质量强镇建设为有力抓手,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超大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24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推动《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落实落地,以县域为抓手,出台《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开展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和百城质量提升活动,鼓励各县(区、镇)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制定实施质量发展战略,以县域之“质”,筑强国之“基”。各地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质量强县培育建设的良好局面。
质量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开展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组织培育建设城市聚焦质量政策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6个方面,部署了17项创新试点任务,探索培育建设的特色模式和创新做法。各地积极参加创新试点工作,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
宜都市将质量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的质量强市工作委员会,创新探索“质量赋能—产业提质—生态增值”发展路径;武汉市武昌区建立“月调度、季述职、半年评估、年度考核”闭环管理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质量强区建设的工作格局……作为湖北省择优推荐的两个获批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宜都市和武昌区的质量强县(区)培育创建工作,是该省针对不同县域产业特色,实行“一县一策”培育方案的具体体现。
黑龙江省制定《质量强县(市、区)创建评估细则》,甘肃构建“省级统领、市州支撑、县域核心”的协同推进机制,云南省聚焦县域特色产业与民生重点领域推动质量强县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深度融合,内蒙古自治区总结提炼“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模式……
眼下,各地探索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实施城市质量发展战略,导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工具促进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
河南省将质量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推动质量强县试点城市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的推进机制,湖南省将质量指标纳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百业强。市场监管总局在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中推动开展百城质量提升活动,组织169个县域城市,围绕重点领域、特色产业、优势产品和服务等,“一县一品”开展特色质量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点带面打造区域质量新优势。
在百城质量提升活动中,江苏省各入选地区立足产业特色,积极探索服务创新与模式创新,更好发挥质量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强县(区、镇)建设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聚焦“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双主线,选取南宁市青秀区(现代服务业)等5个特色县区重点推进,形成“工业强区提质、农业大县创标、文旅名县创优”的分类提升路径;青海省以“一县一品”培育为路径,以创新试点与百城质量提升活动为引擎,通过机制创新、产业赋能和示范引领,探索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质量强县建设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实施质量强(兴)省战略,2877个市(县)开展质量强市(县)活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