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邹统钎
“十五五”期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交流合作将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坚持数字赋能与绿色发展,构建设施相通、标准联通、文化融通以及开放水平高、产业韧性高、安全程度高的“旅游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卫生健康、旅游、农业等领域合作新空间”。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交流合作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旅游规则标准“软联通”、国家人民“心联通”方面取得瞩目成就,旅游市场规模明显扩大、产业投资不断增长、统一品牌逐步形成、安全保障逐渐增强、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十五五”时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交流合作将朝着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发展。
第一,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成绩斐然,惠及旅游交流合作。
一是基础设施“硬联通”先行一步。共建“一带一路”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比雷埃夫斯港、汉班托塔港等建设强化了海上联通。埃塞俄比亚博莱国际机场、柬埔寨吴哥国际机场等相关工程建设,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空中互联互通。
二是规则标准“软联通”紧随其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通过标准对接与规则协调,提升互联互通整体效率。中国与东盟、中亚国家通过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和旅游数字化合作,助力游客便捷出行。中国与中亚国家大力推动签证便利化、开发多语言旅游信息平台、制定和推广共同的旅游质量标准等,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三是各国人民“心联通”水到渠成。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通过政府间沟通、国际论坛举办、多边金融机构(如亚投行)合作等多种渠道,促进了人文交流。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旅游组织有力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交流合作。旅游让人们亲身感受不同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打破地区与种族隔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第二,旅游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市场开放与民心相通方面作用巨大。
旅游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先行先导作用,旅游是“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
其一,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旅游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更是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民心相通”最直接的纽带,是增进不同文明间理解的桥梁。
其二,旅游促进国际市场开放。旅游是国际市场开放的“先行者”。各国通过落地签、免签、电子签、商务旅行卡、开放航权等便利化措施,促进包括游客在内的人员往来,也直接降低了国际市场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在单边主义、脱钩断链阻碍国际交流合作的今天,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有利于突破贸易壁垒,促进国际市场开放。
其三,旅游驱动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创造了新业态,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经济增长新动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邮轮旅游、铁路旅游、自驾旅游等形态。旅游消费还直接带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其四,旅游促进文明对话。旅游作为柔性外交媒介,通过民间直接交流,淡化政治色彩,促进文化理解和情感联结。游客与当地居民直接往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的深度对话,更容易打破隔阂、建立彼此信任。通过旅游合作论坛可以传播中国的文旅融合、数字赋能、绿色发展、旅游扶贫等先进经验,为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第三,聚焦数字化与绿色化,推进“十五五”时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交流合作。
“十五五”时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交流合作将迎来交通互联深化(如北极航道开通等)、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等新机遇,但也面临地缘冲突易发多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经济贸易壁垒高筑等严峻挑战。“十五五”时期,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坚持数字赋能与绿色发展,构建设施相通、标准联通、文化融通以及开放水平高、产业韧性高、安全程度高的“旅游命运共同体”。
一是深化互联互通。持续提升航空联通水平,增开航线和加密航班;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提升旅游便利化与一体化水平,破除政策壁垒,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签证、通关、旅游标准等方面的便利化安排;推动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免签、落地签或电子签政策,提升国际旅游通关便利化程度。加强旅游、交通、海关等部门协作,推进“单一窗口”旅游服务;破除制约研学旅游、房车旅游、低空旅游等业态发展的制度障碍,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旅游协调机制,推动形成“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发展大格局。
二是坚持数字赋能与绿色发展。积极应用数字技术赋能旅游发展,提升游客体验和管理效率。共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推动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线上旅游信息的高效流动能有效赋能线下旅游经济活动。推广“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苏超”等模式,增强区域旅游发展韧性。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发展,鼓励绿色消费,传播中国治沙经验,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旅游项目开发、运营和游客行为的全过程,树立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旅游发展样板。
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分工,构建务实合作模式。东盟国家可重点发展跨境旅游合作区和绿色旅游;中亚地区宜重点开发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非洲国家具有生态优势,需要关注民生改善,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与旅游减贫;南美地区生态探险和文化旅游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北极、南极、撒哈拉等新兴“极限旅游”目的地;积极塑造共建“一带一路”旅游品牌体系;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主题旅游线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将旅游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是突出惠民生,实现民心相通。坚持以人为本,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充分发挥旅游减贫效应。重视普惠与包容,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传统,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小而美”旅游项目,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参与旅游服务供应链,确保旅游业发展的红利能够惠及当地社区,实现共同富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