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雷山苗年苗族姑娘盛装巡游。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 摄“村BA”篮球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仕豪 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凌忠云
冬日清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笼罩在薄雾中,店铺里已传来叮咚的敲击声,随着银匠潘师傅手中锤子起落,一件精美的苗族银饰逐渐成形。“以前我的手艺就是周边村寨村民了解,现在通过景区联动,我的作品能跟着‘村T’走向全国,跟着套票线路走进千家万户。”潘师傅的话语中,满是对新变化的欣喜。
2024年8月,黔东南被列为全省旅游景区联动改革试点,一场打破区域壁垒、推动资源共享的文旅融合实践随之启动。镇远、施秉、黄平等6县率先签署联动合作协议,随后凯里、丹寨、黎平、从江等县(市)相继跟进。
“过去,我们守着金山银山,却不知如何共享。”一位从业20年的老文旅人说。如今,孤立发展的模式正成为历史。
“这张‘3+N’套票就像打开‘旅游盲盒’,处处有惊喜。”在镇远古城,来自广州的李先生手持套票赞叹。游客的惊喜背后是9条精心设计的联动线路,套票推出以来,实现了“大景区引流、小景区增收”的良性循环。麻江乌羊麻苗寨、施秉云台山、凯里苗侗风情园等小众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分别增长244.35%、274.4%、189.98%。
同时,“村字号”IP的强势崛起,为黔东南注入了活力。在榕江,“村超”的绿茵场上,每场比赛都成为数万人参与的盛会,特色酸汤料包借此销往全国;在台江,“村BA”的篮球梦想照亮山乡,一场赛事吸引数万观众,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在凯里,“村T”秀场让苗族银饰、侗族刺绣焕发时尚光彩,让银饰和刺绣产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的作品既保留传统技艺,又融入现代审美,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月销售额翻了番。”一位因“村T”而增收的年轻设计师表示。
改革推进离不开制度与人才支撑。黔东南建立“州级统筹、县市配套”资金保障机制,统筹1.67亿元支持联动改革,同时在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景区设立副县级管委会,配备干部109名,制定履职清单,理顺权责机制。
“每周召开调度会及时破解难题。”黔东南州景区联动改革工作专班负责人表示,通过常态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通过实施“管委会+社区+企业”协同治理模式,今年前三季度全州旅游投诉量同比下降54.67%。“村超”“村BA”等赛事逐步走向专业化、品牌化。
今年1月至9月,黔东南州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2.84%,旅游消费同比增长9.11%。涉旅市场主体新增7923家,旅游市场活力持续迸发。“村T甄选”等平台带动民族文创产品与农特产品销售达1200万元。
“如今管理更规范,服务更到位。”肇兴侗寨商户张老板的话道出了众多商户的心声。
夜幕下,镇远古城的灯火映照千年石阶,西江苗寨的星光点缀万家屋檐,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回荡在鼓楼之间。而在榕江“村超”的绿茵场上,激情的呐喊仍在回荡;台江“村BA”的篮球架下,年轻人的梦想继续飞扬;凯里“村T”的秀台上,传统与时尚完美交融。疾驰的景区直通车与火热的“村字号”活动,共同织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坚守与创新共鸣的黔东南文旅新图景。
上一篇:南昌中小学(幼儿园)寒假时间确定
下一篇:南昌应急演练亮出“科技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