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泰州籍特级英雄杨根思的誓言,今年响彻“苏超”赛场,铸就了泰州队的冠军传奇。同一份精神,正激荡在“冠军之城”泰州的自然资源服务一线,转化为“为发展担当实干、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硬核实践——以“四全”体系破“三难”,让赛场的“逆风翻盘”变成服务的“事事办成”。
聚焦重点产业链、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四重”保障,聚焦民生急难愁盼、美好向往“两难”诉求,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创新构建“全要素统筹保障、全周期智慧管控、全链条协同联动、全领域精准服务”的“四全”工作体系破题,用一场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攻坚,诠释着新时代的“三个不相信”。
以流程革命破“发展之难”,变“项目等批”为“地等项目”。“过去项目落地,用地、用林要跑两个流程、交两套材料,现在一次就办好,为我们抢出了至少2个月的宝贵工期!”靖江航天信控动力产业园负责人感慨道。这一变化,源于泰州局以“全链条协同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在省厅“七个一”基础上,创新推出用地用林“十个一”合并审批机制,将两套审批系统合二为一,实行“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体审查”,审批周期压减至13个工作日内。
同步推行的“无感服务”新模式,通过数据共享和系统互通,为盐城至靖江高速公路、泰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等30余个重大项目免除压覆矿产资源查询单独申请环节,实现“免申即享”。今年以来,全市62个省重大项目全部保障到位;70个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要素需求全部有序化解到位。
以思维革命破“保障之难”,变“资源错配”为“活力迸发”。针对平原水网地区林地补充指标紧缺的共性难题,泰州局以“全要素统筹保障”破解资源错配,争取省级试点,开创性地建立市内林地指标交易平台。全市累计完成34宗林地指标交易,盘活兴化市等区域785亩林地指标,实现交易总额1.2亿元,既破解了4个省级重大项目的用林瓶颈,又让当地林农首次体验到“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印证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改革成效。同样的创新思维也应用于乡村振兴。该局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助力高港区胡庄镇周马村废弃十年的李元小学,通过资产移交、专项资金支持和改造审批联动,被盘活为现代化厂房,引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80名村民就业,年产值达2000万元,让“沉睡资产”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能”。
以格局革命破“双赢之难”,变“两难困境”为“多赢答卷”。向历时多年的顽疾“亮剑”。针对群众反映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泰州市以“全领域精准服务”回应民生诉求,将其纳入重点攻坚任务,创新“日跟踪、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用120天实现30429套安置房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零”。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市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传统民房不动产登记实施方案》,为老城区0.45平方公里范围内近千户传统民房“上户口”“活传承”,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产权保障的“双赢”。在城市地下空间这个“看不见的战场”,海陵区省级试点以“全周期智慧管控”为支撑,用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开展“地下CT”,完成102平方公里调查,并引入全球网格编码技术为每处设施赋予“地理身份证”,打破数据孤岛,管理效率提升60%以上,让“摸黑管”变为“透明底盘”,达成了城市安全底线与集约发展空间的“双赢”,筑牢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而在资源保护底线面前,泰兴市构建的“五位一体”耕保格局,通过“党政同责、奖惩激励、指标统筹”,累计拨付耕地保护激励资金4249万元,2020年以来盘活低效土地近万亩、新增耕地0.69万亩,三获省耕保激励并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赢”,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
“‘苏超’让泰州赢得了冠军之城的名片,而‘四全’体系下的‘两为’实践,才是这张名片的硬核支撑。”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三个不相信”精神为内核,将“四全”体系下的改革实践固化为标准流程,推动改革从“攻坚突破”迈向“常态长效”,为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检验、可推广”的基层样本。钱钧
下一篇:开展形式多样消防安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