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观众在江苏展区参观苏超文创产品。
新华社发
机器人娴熟地进行点球表演,VR设备让观众穿越到大明王朝……数字技术正悄然重塑文化产业的形态与边界。
这些创新成果和生动场景,在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江苏展区精彩上演。本届博览会于11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江苏展区的主题是“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73家江苏文化企业组成的参展阵容中,有53家企业为首次参展。
科技赋能:数字技术激活文化创新基因
2000平方米的江苏展区内,“苏超”“数智引擎”及“国潮新风”三大板块,正是近年来江苏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生动缩影。
“江苏企业展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江苏展区相关负责人缪岑岑介绍。MR(混合现实)戏曲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科技赋能戏曲传承,吸引观众深度体验戏曲文化;江苏南大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红山动物园定制的导览机器人“杜杜”带着观众一边逛展区,一边进行智能互动……
在VR体验区,观众戴上VR设备后,瞬间就能穿越到600年前的大明王朝。明代南京城的恢宏景象在体验者眼前徐徐展开。“明代南京城建造讲究天人合一,城墙和都城的方位都是根据天上的星宿确定的。在VR体验中,观众不仅能看见古建筑,还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展台负责人赵安琪介绍,这个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院和南京文旅集团旗下公司联合打造的项目,展现了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文化的创新实践。
“培育出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正是江苏目前的发展方向。”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徐伟介绍:“我们全省拥有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江苏段、明孝陵3处世界文化遗产,1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正在加紧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理、数字化转化、要素化开放,为内容生产企业提供取之不尽的生产资料。”
业态创新:数字文化拓展产业新空间
江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科技赋能上,更体现在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培育方面。“我们要深化拓展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促进文旅与农业、工业、交通、林业等领域有机融合。”缪岑岑介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江苏展区将“苏超”主题展区作为产业融合的典范进行展示。
在“苏超”体验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点球大战正在上演。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个足球可不简单,我们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体验抬脚射门的感觉,同时还在画面里融合了江苏13个地级市的标志性建筑,将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和体育赛事充分结合。”
自5月开赛以来,苏超火爆出圈,成为全国现象级赛事活动。展会期间,苏超主题展区从文旅、文创、科技等维度,遴选30家企业共同呈现苏超主题消费场景和传播模式。根据相关数据,苏超目前带动消费总额已达2279.81亿元。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文体赋能消费,消费反哺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筑巢引凤:8000亿目标下的系统布局
江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政策引领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今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提出: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企业将突破3000家,营业收入冲刺8000亿元大关。“文件为江苏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徐伟介绍,本次参展企业集中展示的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最新成果,成为观察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这也体现了江苏打造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决心。”
本届长三角文博会期间,江苏还举办了数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推介会上,“4916”这组数字描绘了江苏的产业蓝图:聚焦视听、信息传媒、出版和文娱4大产业方向,打造9条数字文化产业链,培育16个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这套“组合拳”展示了江苏系统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周密布局。
推介会上,哔哩哔哩纪录片创新空间、爱奇艺主题乐园等38个项目已签约落户江苏。优质项目的密集落地,正是江苏营商环境优良的有力证明。
“交流就有商机,合作才能共赢。”徐伟点明了江苏参展本届文博会的目的。在科技与文化双向赋能的新赛道上,江苏正以创新实践,书写数字文化产业的“江苏方案”。
(本报记者 邹晓菁 苏雁)
下一篇:只进“一扇门” 化解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