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黄翔
“十四五”时期,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为山东经济注入活水,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强省建设筑牢资本根基。
作为区域经济“晴雨表”,山东辖区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量质双升。当前,山东辖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46家,其中既有突破技术壁垒的科创先锋,也有实现转型升级的传统龙头,覆盖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新兴领域,形成梯队分明的上市企业矩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向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延伸,研发投入占比稳步提升,成为区域产业集群的“领头雁”。这种“数量稳增、质量向好”的良性态势,让上市公司真正成为山东经济的“压舱石”与“增长极”。
“十四五”以来,山东辖区资本市场效能不断显现,推动资本与产业“双向奔赴”。通过资本赋能,一批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把技术蓝图转化为量产产品;一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资源整合升级为产业链核心枢纽……资本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资源整合、机制优化,激活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让老产业焕新机、新产业扎深根。
近五年来,多元资本的协同发力,让赋能的触角延伸得更远。债券市场的特色品种为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资金活水;期货市场“保险+期货”模式,为种粮大户、养殖企业撑起“风险保护伞”;私募基金不再扎堆成熟项目,用“耐心”陪伴科技企业攻克技术难关;证券经营机构则当起“桥梁”,让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与此同时,健康的生态为资本市场行稳致远提供保障。“十四五”以来,监管部门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筑牢市场诚信的“防火墙”。央地协同的工作机制让政策落地“不打折”,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地方部门的精准执行,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为辖区资本市场发展扫清障碍。
展望“十五五”,山东辖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质增效的步履不停,继续为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积极贡献资本市场力量。
(全文详见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