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洁
初冬的暖阳温柔地洒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温泉西路北三巷,新晋文旅打卡地——“红石榴餐厅”门前人气很旺。几位年轻人在还原剧情的墙绘前交替拍照,旁边店里飘出烤包子和奶茶的浓郁香气,笑语与交谈声交织,让这个沉浸式文旅空间充满了真实的烟火气。
时光回转到11月1日中午12时,当时同样是在这里,伴随着“三、二、一!”的倒计时和热烈的欢呼声,这家从荧屏中“走”出来的餐厅正式开门迎客。它如一只破茧的蝶,从一个临时拍摄地,蜕变为集场景打卡、特色餐饮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空间。
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驻足,有人举起手机与剧中场景合影,有人细细品味新疆特色美食,更多人则在这里感受着剧里剧外交织的温暖氛围。
“没想到电视剧里的餐厅真的能走进现实。”乌鲁木齐市民王秀丽带着女儿在餐厅门口拍照,“孩子是这部剧的小粉丝,说一定要来看看明亮工作的地方。”
《红石榴餐厅》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出品的情感大剧,该剧首次将镜头对准现代新疆都市生活,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它讲述的不仅是青年明亮回乡振兴家族餐厅的故事,而且串联起了美食、亲情与青春奋斗的温情叙事,呈现了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共同奋斗的生活图景。
这部剧的魅力,远不止于影像。10月29日下午,电视剧《红石榴餐厅》音乐创作分享会在十二师五一农场文体中心举行,为观众解锁了这部剧打动人心的另一重密码——那些流淌在剧情间的悠扬旋律。
新疆音乐制作人祖力福卡尔·亚地卡尔是该剧音乐创作团队中的一员。他在现场分享了如何在剧中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音乐表达,如何通过新颖的旋律和节奏展现新疆生活的多姿多彩。现场观众跟随他的讲述,走进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音乐世界。大家纷纷感慨:“原来新疆音乐可以这样现代又这样深情,打破了我们对新疆音乐的刻板印象。”
十二师亚心文旅产业促进会会长洪启是《红石榴餐厅》的音乐总监。他深情回顾了整个团队60余人历时3个多月的创作历程。“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洪启说,“这次创作是一次兵地融合的成功实践,大家共同的努力让这部剧既充满了艺术的温度又达到了精神的高度。”他的话语朴实却饱含力量,让人感受到艺术创作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执着与热爱。
作家黄毅在分享观剧感受时,道出了作品动人的真谛:“洪启创作的主题曲《母亲》充满了真挚深沉的情感,这样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其中流淌的真情实感。”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响起认同的掌声。这一刻,艺术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以情动人。
乌鲁木齐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杨凌云的感受则更具生活气息:“诗意的表达、浪漫的情怀与年轻潮流的气息融为一体,真实再现了乌鲁木齐的都市风貌与生活质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日常。”这种真实感,正是《红石榴餐厅》能够消融地域距离,让全国各地观众产生共鸣的关键。
从荧屏到现实,从影像到音乐,《红石榴餐厅》的成功不是偶然。它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源于生活,扎根人民。十二师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福园说:“作曲团队将新疆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使作品既保留传统神韵,又焕发时代光彩。”这种融合与创新,正是新时代新疆文艺创作的生动写照。
《红石榴餐厅》及其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影视作品范畴。它成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一个鲜活样本,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通过青年明亮的奋斗故事,通过那些流淌着真情实感的旋律,这部剧让全国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这里不仅有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这里的人们也在为梦想打拼,为生活努力,为亲情守护。
十二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说:“讲好新疆故事需要更多这样润物无声的文艺作品。”这一表述,正契合了新时代新疆文化传播的核心要义——用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创新的表达,让艺术回馈人民,让文化滋养人心。
夕阳西下,红石榴餐厅依然人来人往。剧中的主题曲《母亲》在店内轻轻回荡,那真挚深沉的旋律,与游客们的欢笑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这一刻,艺术与现实、荧屏与生活、传统与现代,都在这家小小的餐厅里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