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安在线
从复活重生的老工业老厂房,到功能多元的滨水活力空间;从老旧小区“逆生长”的幸福社区,到产业升级转型的创新园区;从焕新归来的城市街区,到“15分钟生活圈”的温暖烟火气……
安徽省芜湖市正以“城市更新+”的智慧,构建出“+科创、+文创、+消费、+传承”的城市更新新范式。
日前,在芜湖召开的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以民生福祉为导向的芜湖城市更新机制创新,通过提升品质、激活文脉、焕发新生,为全国提供了城市更新的“芜湖样本”。
一直以来,芜湖积极探索高水平运营的城市更新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思维识别资源、集聚资源、整合资源,近三年累计投运城市更新项目92个、实际完成投资223亿元。
城市更新,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在更新中获益。
近年来,芜湖通过“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完整社区创建等举措,将城市更新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触手可及的幸福指数。
比如,镜湖区北门口社区大胆突破传统模式,打破物理“围墙”,将幼儿园、户外公园、卫生服务站有机融合,通过“内外兼修”式的更新,同步提升住区品质与街区活力,实现“老社区、新生活”的有机转型。
芜湖的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再造,更是城市功能的重塑、生活品质的跃升、文化记忆的延续、发展动能的转换。
在芜湖长江大桥南岸的一片滩涂地上,硬是“长”出一个会“净水”的公园,通过潜流湿地、加强人工湿地、生态涵养塘等设施,每天可净化尾水12万吨,每年可向周边水系免费补充4300万立方活水资源,节约资金350万元。
“要将人、产、城整体谋划,以系统思维加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芜湖市委书记宁波看来,城市更新已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要一体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优化,着力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城市更新,说到底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来驱动城市的全面焕新与活力重生。
芜湖在这方面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如百年益新面粉厂的更新中,既保护了历史文脉又实现了功能升级,通过“修旧如故”的手法,将老厂转化为大砻坊科技文化园,截至目前已先后辅导300多户企业,成为青弋江畔的创业孵化地。
众所周知,在城市更新的复杂命题中,资金平衡与可持续性难题是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如何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民生改善、产业升级与空间再造的每个环节?
芜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立体化实践,算全局账、综合账、长远账,构建起金融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的新范式,通过科学运营推动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内涵式发展。
芜湖老船厂1900项目就是城市更新高水平运营的“试验田”。该项目由市区两级国资平台与市场化企业合资,对区域内项目整体打包,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统一运营,预估项目每年经营性收益约1亿元,能够有效实现投入产出平衡。
事实上,通过“城市更新+”激活高质量更新动能的案例在芜湖比比皆是:芜湖经开区“三湖”片区,统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服务完善、生态治理和低效用地盘活,实现了从“科创洼地”到“科创高地”的转变。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更新应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出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路。
在芜湖,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新引擎。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布设了10647个传感器,联动处置各类报警3843起,实现重点领域监测预警全覆盖。
城市更新、芜湖更兴、人民更幸福。
“通过城市更新促进动能转换,推动产业集聚、人口汇集,努力实现城市增值,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宁波如是说,下一步将持续打造增值型城市,协同构建高能级创新、高品质生活、高颜值生态、高水平安全、高层次文化、高效能治理的城市空间。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编辑:毛书兵
责编:黄小敏
审核:万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