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曾经的“祖国的花朵”也到了回忆往事的年龄。在购物平台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怀旧美食”,试图复刻几十年前的老味道。但是,在品尝过去同款的水果、零食时,却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吃起来和小时候的味道不一样了?是食物变了,还是自己变了?
水果真的变了!变得更甜了
各种各样的水果,可能是大众心目中口味变化最明显的食品。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现在的水果齁甜齁甜的,不像以前的水果甜里带酸,回味无穷。一定是打了甜蜜素。”“小时候吃的水果皮薄汁多,现在虽然更甜了,怎么口感变差了?”
水果变甜并不是打了甜蜜素,而是育种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不仅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将提升含糖量作为水果育种的重要发展趋势。高糖度、耐储存、有香气,成为今天水果育种的重要目标。糖不仅能增加水果的甜度,作为水果细胞的能量来源,它也会影响水果的香气、硬度等特性。所以,水果在整体变甜之后,香味、口感等特征也会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技术(特别是贮运技术和快速物流)确实在改变着水果的口感。在几十年前,许多特产水果仅限于产地附近才能吃到。如今,日渐发达的生鲜物流,让人们品尝几千公里之外的水果已经不再是难事。但为了适应从产地到出售地的远程运输和较长时间的储存,水果也要做出一些“牺牲”。全熟的水果虽然最香甜,也最怕磕碰,很多果园只能在它们尚未成熟时摘下,到达目的地后再催熟,口感、香味确实会比自然熟的果实逊色一些。为了减少损坏的成本,相对“皮实”、耐储存的果蔬品种也会更受经销商和果农欢迎,占据市场的比例越来越大。除了水果,市面上的番茄也逐渐变得皮更厚、汁水更少,就和这个因素有关。
从前的零食更好吃?其实……
另一种能勾起“回忆杀”的食品,当然是种类繁多的零食。在许多人的心目里,小时候吃的零食或是特别香甜,或是辣得过瘾,现在却很难找到当年的滋味了。
因为如今大众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标准化、健康化逐渐覆盖零食各个品类,以减盐、减糖、减饱和脂肪为主要发展方向,关于儿童零食的标准也在日趋完善。2020 年 6 月,由中国副食流通协会等联合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 3~12 岁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首次做出系统规定,限定了儿童零食添加氯化钠、蔗糖、脂肪的量,并要求儿童零食无反式脂肪酸、无辐照或微波处理。
所以,现在的零食没那么“有滋有味”了,可能是真的改变了配方。
改变的不仅是食品的味道
还有吃它们的人
食物吃起来味道不一样了,除了食物口味发生着改变,还有人的自身原因。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舌头上的味蕾数是不同的,它的数量和味觉的敏感度正相关。儿童和青少年的味蕾数量通常比中老年人多,味觉敏感程度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大,味蕾数逐渐减少,造成味觉衰退。
另外,老人口腔唾液分泌比较少,也影响了味蕾辨别食物的精确性。研究表明,老年人对酸味的敏感性衰退不明显,对甜味、苦味的敏感性出现较大的衰退。
而且,觉得“过去的食物更好吃”,往往也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物资尚不够丰富的时代,一些在当时制作、运输成本较高的食品往往很久才能吃到一次,不像今天这样唾手可得。在“来之不易”的心理作用下,记忆中的味道更为完美。
同时,过去的食物也往往蕴含着宝贵的回忆。甜度过高的代可可脂巧克力,可能是考了 100 分后爸爸妈妈买的礼物;又咸又辣的干脆面,可能承载了与小伙伴们共同集卡的快乐;油腻腻的辣条,可能是课后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的美食……
正是“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