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已过,一直温郁湿润的南方也刮起了清风,这下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除了加添厚一点长衣长裤来裹暖,一道“家书”亦可温暖这个冬天。
昨日收到老父亲锺叔河给我的“信”,信很短,只有一句话,但只要有父亲的一句话也就足矣。
从不关心我写作的父亲,能写一句话鼓舞我,我很感激,也感到很幸福。
父亲的性格,一直以来是对朋友很客气,对家人很严厉,我小时候没有和父母亲在一起生活过,但我的三个姐姐都很清楚父亲的脾气,在她们小的时候,她们眼里的父亲是很严厉的。比如吃饭时要叫她们细细夹菜吃,有朋友在家吃饭时不准她们上桌;只要他在家时看到她们在大门外,就“真真、亭亭,回来”。然后把大门关上。那会儿我和老三都不在家,父亲的声音洪亮如钟声,能想象到那声音响彻半截巷子。在姐姐们的记忆中,这就是父亲在她们童年留下的印象。
父亲从年轻时就是好朋友,过去物资匮乏那个年代即使家里没有米下锅,父亲也会拖着在家中扯谈的朋友吃饭。为柴米油盐着急的总是我们的母亲。有了朋友,日子再艰难,父亲仍有他个人的乐趣“书友”“书话”“诗情”,这可能就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吧。我们的母亲一生都是在成全着我们的父亲。
我是1979年冬从内蒙古回到长沙,1992年开始写作,直到今日,第一次看到父亲正式主动地关心起我写的东西。有时姊妹们会在我父亲面前提说:“四毛喜欢写作,爹爹是不也关心一下咯。”我心里也有想法,几十年来无论是工作上,还是职业上,父亲也辅助过不少的人,可我们的“工作”则很少过问。
这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好事情,“草木有本心”,我们也都按照各自的喜好自然发展。自然彰显在这世代里。
今天父亲看到了我写的那篇《那个下午我坐在父亲床头》的文章,给我写了他的感言。“四毛我看到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很喜欢,也很高兴,特写信……爸爸锺叔河。”我看后心里顿觉很温暖,顿感在“写作”的这条路上我不孤单,有关爱我的父亲、姊妹和家人。
......
“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生命是人内在的光,而陪伴,是这光中最温暖的部分。“书”是一盏灯,能点亮人心;《家书》更是一束温暖的光,在迷雾中为人指引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