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食堂,这一曾经仅对内部员工、考古专家和志愿者开放的场所,如今成了年轻人逛馆的“隐藏款”标配。在小红书上,“博物馆食堂”相关笔记超5万篇。外地游客将其当作深度游的“隐藏关卡”,本地年轻人则视其为躲避“外卖刺客”的城市安全区。22元的盖饭、18元的面条,这些简单朴素的家常菜,精准解决了年轻人逛博物馆时又累又饿,想吃点干净、好吃且不贵东西的需求。
博物馆的“热”远不止于食堂。近年来,“博物馆热”已从文化现象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千亿级产业浪潮。故宫文创“奉旨旅行”火遍全网,上海博物馆特展门票“秒光”,小红书上“盖章攻略”人手一本。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去逛了一次。
这股热潮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启信宝发布的《2025全国博物馆行业报告》显示,我国与“博物馆”相关的存续企业总量高达32344家,近五年平均增速为8%。华北地区以1.1万家博物馆相关企业居首,华东地区紧随其后。城市层面,北京以4807家企业断层领先,广东、山东、江苏构成第二梯队,陕西、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则凭借世界级IP走出特色路径,如三星堆青铜人像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亿元。
文创产业更是博物馆“热”的重要支撑。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收入达34.28亿元,故宫博物院文创收入超门票收益,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特展文创收入占比近六成。近六年文创产品相关企业激增五倍,截至2025年8月已达4.5万家。博物馆自身设立的文化创意公司成为IP运营主力,同时,IP保护与品牌化运营至关重要,故宫关联公司申请商标超1140个,覆盖20余个门类。
“博物馆热”是一场文化现象,更是一场产业革命。3.2万余家企业与34亿文创市场的背后,是中国文化消费升级的生动写照。启信宝将持续追踪行业动态,为我们解码文化经济的新密码,让我们一同期待博物馆产业在未来绽放更多精彩。
编辑:侯宜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