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点燃区域“大科学教育”——让科学走出象牙塔 点亮大众生活
创始人
2025-11-24 21:01:51
0

“妈妈,这个金属圆片为什么能一直飞?”在安徽芜湖市八佰伴商场的活动区,7岁的小男孩正盯着“电磁悬浮”展台上的金属圆片,眼神里满是好奇。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志愿者用“磁铁和电流交朋友”的比喻,把磁场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这场热闹的科普活动,是安徽师范大学“大科学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生活的生动缩影,更是学校“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的科学教育综合平台,通过“科普阵地+志愿队伍+特色活动”三位一体的模式,把实验室里的高深知识、标本馆里的珍贵藏品、课堂上的前沿理论,变成了社区广场上的互动实验、商场里的数智体验、中小学课堂上的趣味课程,真正让科学从象牙塔走向大众生活,目前学校已入选中国科协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试点高校。

数智融合:让科普“活”起来

“快看!我摸到云了!”在MR混合现实体验区,一名小学生戴着VR设备,双手在空中挥舞,仿佛正站在东方明珠塔顶俯瞰整座城市。“丁达尔效应”实验台前,激光笔照射滴入牛奶的水杯,清晰光路让中学生惊叹“原来光是有‘形状’的”。现场十余个“光、电、声、磁”互动展台围满了前来体验的青少年,安徽师范大学电子爱好者协会学生自主研发的智能车、哨兵机器人等,更是引来阵阵掌声。市民邵女士称赞道,“边玩边学激发了孩子的科学兴趣”。

“数智化让科普有了新玩法,也让科技知识传播更高效,能更好促进协同创新与技术扩散。”校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耿保友介绍,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校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整合校内生物标本馆、天文馆、地质馆等十余个实体场馆资源,开发了“VR云观展”系统。即使不能到现场,公众也能通过手机“走进”生物标本馆,全方位观察7万余件生物标本,聆听白豚、扬子鳄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故事;还能“置身”天文馆,模拟观测星空,了解行星运行规律。

在学校化学数字化实验室,“数智科普”更是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近期,芜湖市弋江区师生代表一起在大学实验室里体验“侯氏制碱法”定量探究活动。安徽师大的师生志愿者们手持传感器,向高中生们讲解:“通过这个设备,我们能实时看到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就像给化学反应装了‘透视眼’。”这种“沉浸式”科普体验,不仅让青少年直观感受科学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新思维,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筑牢基础。

“通过这些科学实验,我发现科学就在身边。”参与活动的高中生王俊嵘说,他不仅弄懂了侯氏制碱法的原理,还学会了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以后上化学课,我肯定能更快理解知识点。”

知行合一:让科普“走”出去

“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吗?”在芜湖赭山公园的草坪上,安徽师范大学科普研学团队的志愿者正在带领小学生进行植物观察实践。孩子们蹲在地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的结构与颜色变化,现场气氛热烈、探究兴趣浓厚。

这是学校“自然里的科学课”项目的一次教学活动。项目依托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与“荒野科学”自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开发,针对小学和学龄前学生,团队以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核心,通过真实情境、跨学科任务与项目式学习,引导孩子们在自然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提出假设并验证结果,构建了“室内科普——户外科创——假期科考”三段式课程体系。

项目实施以来,已研发科普研学课程100余套,涵盖植物学、生态学、地球科学、工程设计等多个领域,累计服务中小学生5万余人次。

在社区,“大科学教育”的志愿者们也是常客。团队走进芜湖市中央城社区,为老人们带来“健康科普”活动,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知识;针对孩子们,志愿者开展“趣味科学小实验”活动,教他们制作简易净水器、玩转磁铁,让社区变成“科普课堂”。

“通过社区科普,不仅提升了居民科学素养,更促进了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让公众切实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善作用,形成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中央城社区党委书记吴前林说。

“科普不能只在校园里‘打转’,还要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走到群众身边。”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黄子彤说,每次参与科普活动,她都会提前准备很久,把专业知识转化成贴近生活的语言,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看到大家眼里的好奇和收获知识后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

截至目前,“大科学教育”已组建20余支科普志愿团队,招募志愿者500余人,走进社区20余个、中小学30余所,开展科普活动100余场,服务公众超2万人次,形成了高校、中学、社区多方联动的科普生态,让科学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育己树人:让科普“深”下去

“原来做科研不只是待在实验室里,还要学会把复杂的知识讲给普通人听。这种‘让科学落地’的思维,是我在科普活动中最大的收获。”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赵蓉的感慨,道出了安徽师范大学“大科学教育”培育高校学子科学创新精神的核心逻辑。

依托“化学+”交叉学科群优势,安徽师范大学正以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工作模式,协同推进交叉学科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系统推进科学教育学科体系重构。通过构建“学科交叉——师资培育——科研反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让学生完成从“知识接收者”到“知识传播者”再到“创新实践者”的角色转变,着力培养具有未来产业视野的卓越科学教育师资及研究型后备人才。

“科普是最好的‘教学实训’,也是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孙影表示,通过设计科普课程、制作教具、讲解实验,学生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教育规律,提升教学技能,为成为具有“大科学精神”的教师打下基础。未来他们走进中小学或科研机构,能更好地传承科学精神,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为进一步促进“大科学教育”,学校已连续三年举办“花津创客营”创新创业培训班,累计600余名学生参与系统培训。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三年来,学校已有1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2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292个项目获得省级奖项。

原标题:安徽师范大学点燃区域“大科学教育”——让科学走出象牙塔 点亮大众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